啤酒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届年轻人熬最深的夜,吃最贵的褪黑素,却 [复制链接]

1#

这不是广告文!

6年前

脑白金被曝主要成分是褪黑素

而今天

这届年轻人自己都没想到当初有多鄙视脑白金

如今就有多迷信褪黑素

有个失眠的朋友,每天半夜都会给我发消息诉苦,最近突然收不到她的“深夜来信”,一问才知道,她吃上了褪黑素,每晚一粒,效果显著。

近年来,身边有不少同龄人靠褪黑素实现了“睡眠自由”,晚上互道“晚安”的同时,大家总要自嘲地补上一句:“吃完褪黑素就去睡觉。”

其实,褪黑素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脑白金。当年脑白金被曝主要成分是褪黑素,还掀起了不小的舆论风波。

而这届年轻人,自己都没想到,当初有多鄙视脑白金,如今就有多迷信褪黑素。

01

褪黑素的神话和陷阱

李菲第一次尝到褪黑素的甜头,是在饱受失眠困扰两个月后。

有时是因为下午喝了一杯奶茶,有时是因为睡前听了一首让自己思绪万千的歌。总之,睡不着的夜晚,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明明已经很困了,大脑却很活跃,想到第二天还要早起上班,更是焦虑得想哭。”

在同事的推荐下,李菲买了一瓶美国进口的褪黑素软糖。

这是一种有助睡眠的保健品,并不需要处方,在很多欧美国家的超市货架上都能轻松获得,被代购介绍到国内后,很快受到了追捧。

到货当晚,李菲迫不及待拆开吃了一颗,“味道不错,跟QQ糖差不多,一点也不像在吃药。”然后早早躺在床上,等待奇迹发生。

不到30分钟,困意很快袭来。半梦半醒间,李菲心想:这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仙丹吧。

从那之后,她渐渐依赖上了这些酸酸甜甜的“糖”,甚至产生了多买几种回来对比效果的想法。

咀嚼的,含片的,速溶的……草莓味的,薄荷味的,巧克力味的……让人拿起罐子就有“嗑”上一粒的欲望。

况且褪黑素本来就是人体每天会自动分泌的激素,更显得安全天然、人畜无害。

不仅能拯救失眠,而且没有“吃安眠药”的心理负担,李菲忍不住发朋友圈感叹:“褪黑素,yyds!”

然而好景不长,一个月后,李菲发现,如果不服用褪黑素,她已经无法正常入睡了,失眠程度甚至比之前更加严重。

这种情况,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崔海松曾详细解释过:“如果长期从外部摄取褪黑素,反而会抑制大脑分泌褪黑素,打乱生物节律。”

像李菲一样被褪黑素支配了睡眠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从最开始吃一颗就能入睡,到后来两三粒都不起作用,他们意识到自己“上了瘾”,却摆脱不了这种依赖。

而即便是每次都能吃完“秒睡”,过度服用也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大学生桃桃就曾体验过褪黑素的副作用,“吃完整宿整宿地做噩梦,白天也会嗜睡。”

那段时间,桃桃明显感觉自己反应变迟钝了,老师上课提问,她都反应不过来。

即便如此,她也没有选择停药,而是又尝试了几种其它品牌的褪黑素,希望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在各类社交平台上,每天都有大批年轻人经受不住“熬夜必备”“失眠克星”的话术诱惑,一头扎进褪黑素的神话,入了坑就很难再出来。

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它的真实效用和隐患其实知之甚少。

正如生物学家弗兰克·舍尔(FrankScheer)所说,如果你不是因为体内缺乏褪黑素而难以入睡,那它的实际效果其实很微弱,长期服用的风险也缺乏相应的评估。

02

尝百草的年轻人

吃药如吃饭

“嗑药”这种事,不仅我们普通人痴迷,明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主持人吴昕就曾在综艺节目上展示了自己“吃药如吃饭”的日常。

早上起来后,她点了一份麻辣烫外卖,敷衍地吃了两口,就扔在一旁。随后往嘴里塞了五种保健品,一口全部咽下。

临睡前,她又挨个服下了维生素、阿胶、鱼油、葡萄籽、胶原蛋白等药片和口服液。

从30岁开始,她已经持续吃了6年保健品,每天二三十粒,被网友戏称为“吴百岁”。

很多人看了这期节目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第一次知道,原来保健品能有这么多类目。

进入小红书,搜索保健品,你会发现它们已经将产品功能的差异化做到了极致。

蓝莓片保护眼睛,葡萄籽美白,辅酶Q10对心脏好,奶蓟草护肝……你身上有多少个器官,保健品就有多少种类别,把你从关节到肝脏、从头发到指甲,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们这群被熬夜、加班、垃圾食品折磨得亚健康的年轻人,看着这一长串保健品清单,只觉得自己哪哪都需要补,一买就是十几个瓶瓶罐罐。

虽然信奉“佛系养生”,在吃保健品这件事上,很多人倒是体现出了空前的冒险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素养。

随便点开一篇小红书上的“保健品测评”笔记,你可能会怀疑自己见到了当代神农氏。

他们以尝百草的精神,吃遍市面上流行的二三十种保健品,整理出一份“红黑榜”,供后人参考。

更有甚者,严格遵守“控制变量法”:一个月吃、一个月停,重复多次实验,来验证保健品的功效和副作用。

他们不是不知道滥用保健品对身体的危害,有的人吃了缓解经期不适的月见草精华,反而内分泌紊乱;有的人吃了抗氧化的葡萄籽,还没等焕白肌肤,先满脸爆痘。

但在越来越快节奏的社会中,很多年轻人只能指望“嗑药”成为获取健康的捷径,情愿前赴后继地争当各类保健品的小白鼠。

程序员张洋就曾在澳大利亚旅游时买过半箱保健品。因为长期加班熬夜、面对电脑,他每天都会吃护肝片和蓝莓护眼丸。

“既然目前的生活方式是无法改变的,吃药至少能让我感到安心。”

而我们中还有一大批人,是在泛滥的营销中,跟风被卷入了保健品大军。

暴饮暴食前先来几粒“淀粉阻断片”;小龙虾配啤酒,也不忘配上叶绿素为自己“排毒”。

明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健康,却不想或无力改变,焦虑而迷茫的年轻人,最终选择了靠保健品“续命”的“朋克养生”。

03

贩卖的不是保健品,

是焦虑

保健品盛行江湖多年,靠的当然不全是“坑蒙拐骗”。如果能认清自己的真实需求,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补充,本来也无可厚非。

但过度迷信和神话它的作用,甚至毫无顾忌地滥用,不仅没必要,还可能适得其反,对健康造成危害。

曾经风靡一时的日本大麦若叶青汁,打着能调理肠道、排毒养颜的旗号,让不少人对它趋之若鹜。

事实上,日本受限于国土面积和资源,蔬菜产量有限,才催生了这类替代品。它的功效,可能还不如你在点外卖时加两个蔬菜。

至于其它成分听上去更“高端”的保健品,即便真的有奇效,过量服用,也会给身体带来负担。

在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退休教授林庆顺看来,当我们的身体摄取过量微营养素,会导致肝脏超负荷处理,容易造成肝损伤。

这些道理,很多年轻人不是不懂,但面对商家塑造出的各种容貌焦虑和健康焦虑,面对加班、熬夜、失眠等真实的人生压力,我们还是忍不住在保健品中寻求安慰。

每一代人都有对疾病和衰老的恐惧,当我们无奈调侃着“吃最贵的保健品,熬最深的夜”的同时,与其寄希望于褪黑素和护肝片续命,不如冷静下来,想想自己是否能承受保健品的副作用和不确定性。

毕竟,至少直到今天,药品依然不能替代规律的作息、适当的运动和均衡的饮食。

觉得好的朋友,帮忙点下赞哦,感谢您的举手之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