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国,纵使按方位分为几大区域,但由于幅员辽阔、风俗多样,各区域里的不同省区,常常是各念各的经,东北除外。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可谓相亲相爱,有着极强的身份认同感和地域文化归属感。也正因如此,全国对东北三省怀有近乎相同的认识。
寒冷的气候特征、满是“大碴子味”的口音、大大咧咧的性格,又或是感觉人人都玩二人转、回家都坐炕上,哈尔滨除外。
提到哈尔滨,更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大概是晶莹剔透的冰雪城堡、以圣索菲亚教堂为代表的一众俄式建筑,还有它们共同组成的中西合璧、唯美典雅的风致。
可以说,哈尔滨本就是亭亭玉立的白雪公主,如今出圈,也算情理之中。
当然,这并无贬低东北其他地区的意思,若说豪迈是东北的整体气质,哈尔滨只是运用了其最大优势,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增添了一丝细腻。
比如冰雪,黑龙江最靠北,所以哈尔滨被迫成了“冰城”。在生活困难时期,冰雪多是个障碍和烦恼,可现如今,黑龙江和哈尔滨因势利导,擦亮了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的王牌。
哈尔滨的冰雪景观堪称一绝。每到冬季,整个城市被洁白的雪花覆盖,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央大街的冰雕、太阳岛的雪景、冰雪大世界的冰灯,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
冰雕制作已成为一条完整成熟的产业链,绝大多数冰块来自松花江。流动的活水,能够冻出最致密、最透亮的优质冰块,远非工业制冰可比。
在最为著名的冰雪大世界,成千上万的冰块被打磨、切割,然后塑造成各式各样的造型,一座巨大的城堡、一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就连餐厅、剧场等公共设施,都可以设在冰雪建筑里。
冰雕呈现玻璃般的质感,闪烁着白中透蓝的光泽。到了夜晚,彩色灯光或映照、或穿透,让整个冰雪世界五彩缤纷,行走其间,恍若身临幻境。雪雕与冰雕不同,是由相对松软的雪塑造而成的,松花江上的太阳岛风景区,有着东北地区最为出众的雪雕作品。一般认为,冰雕适合晚上看,而雪雕适合白天看。
驱车百里,到牡丹江市境内,还有非常著名的雪乡,厚重的积雪覆盖在小屋上,配以屋内温暖的灯火,俨然一派恬淡祥和的梦中图景。
不过,就像大雪能让西安变成长安一样,哈尔滨市中心的雪景往往非常惊艳,因为有着独特的历史底蕴。
圣?索菲亚教堂是一座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教堂,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清光绪三十三年,即年,沙俄军队在修建铁路时在此营建一座随军教堂,是为其雏形。
同年,俄国茶商出资,在随军教堂基础上重新修建一座全木结构教堂。几年后,教堂外部又包上了一层砖,成为砖木结构。
红砖、绿顶、金色十字架,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诚然,教堂也是沙俄入侵中国东北的历史见证,记载着屈辱和不堪,但从文化上看,称得上中外文化交融的珍迹。
在哈尔滨,还有许多类似圣?索菲亚教堂的俄式建筑,他们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忆,打造了一座“东方莫斯科”,亦把西方张扬华丽的气息嵌入了含蓄内敛的中国。
大雪过后,圣?索菲亚教堂与中央大街被包裹在一片银白色之中,鲜明的色差、安静的落雪,仿佛回到百年前,超脱凡俗。
来自自然世界的冰雪与来自人类社会的历史,共同塑造了哈尔滨独一无二的气质,这气质也完完全全渗透在当地人日常的生活里。
论及美食,正是这样。源自中国的锅包肉、炖鱼、杀猪菜,厚重实在;源自俄国的大列巴、红肠、格瓦斯,风味独特。共同点是,都抵挡寒冷,都深藏大气。
据说,哈尔滨冰雪景观跟冰棍更配,最知名的当属马迭尔冰棍。而且,这种完全可以露天售卖的冰棍,就流行冬天吃。叼一根香甜的冰棍,走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中央大街上,是一种很酷很独特的体验。
此外,哈尔滨也被誉为“音乐之都”“丁香之城”“中国啤酒之都“中国西餐之都”,可见其中西合璧、浪漫柔美。
文末,想起一个关于美女数量的排行榜,哈尔滨赫然排名第二,令人惊讶。听说这排名好像没错,哈尔滨的确是个美女如云的地方,我们之所以无感,可能是因为她们一说话……呃……瞬间显得威猛了。
可能更多原因是不够了解,得益于网络媒体,十年磨一剑的城市终于走到舞台中央。
出圈的哈尔滨背后,是轻盈、唯美的冰雪,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异域情调,是粗犷中透着浪漫、气势中带着优雅。
#网友喊话文旅听劝#(文内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