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财华聚焦品鉴啤酒股有泡沫的重庆啤酒还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优惠政策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5782172.html

来源:财华网


  有网友戏言:吴亦凡事件之后迅速跳出来终止合作的都是顶流品牌,可见吴明星在出事之前拥有何等强大的商业资源和品牌影响力。


  或许也可以反过来看,与他解约的品牌也大概率是各细分领域的龙头或顶流,因为他的商业团队已事先精心筛选了一轮。


  在啤酒界,乐堡成为第一个宣布与吴亦凡划清界线的国际品牌。但其实严格来说,乐堡现在属于重庆啤酒(.SH)麾下——重庆啤酒于年12月完成了与嘉士伯的重大资产重组,后者将包括乐堡在内的国际高端/超高端品牌注入到上市公司体系。

重庆啤酒与嘉士伯的渊源


  重庆啤酒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大半个世纪以前,第一瓶重庆啤酒于年面世,距今已逾60年。年,重啤股份成立。7年10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年,重庆啤酒的发起人股东重啤集团将万股国家股转让给英国啤酒公司苏纽亚太有限公司,大约相当于当时已发行股份数的19.51%。


  年,国际啤酒行业资本并购鏖战正酣。年中比利时英博啤酒以亿美元收购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合并为全球最大啤酒制造企业,成为世界并购史的经典案例,也导致合并后的百威英博负债累累,而间接促成了百威亚太(.HK)的分拆上市(此为后话,我们将在其后关于百威亚太的啤酒专题提及)。


  这项史诗式交易掩盖了年初时规模相对较小的一宗交易的光芒——丹麦嘉士伯啤酒联手荷兰喜力啤酒出资78亿英镑,收购身居世界前十大啤酒企业的苏纽公司。收购完成后,嘉士伯重庆有限公司承接了苏纽亚太有限公司所持的重庆啤酒股份。


  从苏纽亚太接手到转名至嘉士伯的数年之间,重庆啤酒经历了股份分置等变动,到嘉士伯手上时,那万股份占总股本的比重稀释至17.46%。


  年,重啤集团宣布以公开征集方式转让所持的重庆啤酒12.25%权益。当时递交了受让申请的有百威英博、华润雪花啤酒和嘉士伯。最后嘉士伯获得有关权益,转让价为每股40.22元(单位人民币,下同),总代价达2.85亿元,而嘉士伯于重庆啤酒的合共持股增至29.71%,成为其第一大股东,重啤集团持有20%权益,为第二大股东。


  年12月,嘉士伯以每股20元的价格收购重庆啤酒的1.47亿股,总代价为29.2亿元,收购完成后,嘉士伯合共持有重庆啤酒的60%权益。同时,重庆啤酒获得了嘉士伯旗下的乐堡、嘉士伯、凯旋等品牌的生产和销售权。


  6年,重庆啤酒以万元的价格,向澳寰实业转让佳辰公司%股权及其对佳辰公司的债权.9万元,佳辰公司主要从事乙肝疫苗项目研发,但到转让前已严重资不抵债。自此,重庆啤酒得以专注啤酒业务。


  年12月,嘉士伯完成了对重庆啤酒的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将嘉士伯在中国控制的优质啤酒资产注入重庆啤酒,重庆啤酒成为嘉士伯在中国运营啤酒资产的唯一平台。


  这对重庆啤酒有何影响?

完成重组后的重庆啤酒有何转变?


  在重组之前,重庆啤酒拥有“重庆”和“山城”两大本地品牌,主要经营重庆、四川和湖南等地区市场,共拥有1家控股酒厂和1家参股酒厂,实际产能为万千升,包括嘉士伯旗下三个品牌的销售在内,啤酒年销量约94万千升,年收入也就0多亿,毛利率40%左右。


  嘉士伯在中国耕耘已久。年,嘉士伯啤酒开始出口到中国。年,嘉士伯啤酒厂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5年到年,嘉士伯通过收购以及合资经营,在惠州、云南、兰州、宁夏等地投资啤酒厂。2年,推出乐堡。4年至5年,完成对东部资产的收购。6年,成为乌苏啤酒唯一控股股东。


  所以到交易之前,不论产品品类、品牌组合、产能还是营销渠道,嘉士伯在国内啤酒市场都比重庆啤酒吃得开。


  重组之后,嘉士伯将上市公司体系以外的中国优质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中,涉及嘉士伯、乐堡、凯旋等品牌,也包括乌苏、西夏、大理、风花雪月、天目湖等本地强势品牌,大大扩充了重庆啤酒“本地强势品牌+国际高端品牌”的品牌组合。


  重庆啤酒的酒厂规模也从14家增至25家,实际产能由万千升,提高至万千升,另外还有两家分别位于大理和宜宾的15万千升啤酒拉罐生产线在建,未来产能仍将进一步扩大。


  从市场布局来看,重组之后的重庆啤酒区域市场从重庆、四川和湖南扩展至西北、宁夏、云南、广东、华东等全国市场。经销商数目也由多扩至多。


  更为重要的是,合并后的重庆啤酒年销量扩大至.4万千升,是原来规模的两倍以上;收入规模扩大至百亿级,是原来的三倍多;毛利率提升至50%以上,增幅约达10个百分点。相比较而言,啤酒业的头部运营商华润啤酒(.HK)和青岛啤酒(.SH,.HK),年毛利率分别只有8.40%和40.42%。


  笔者认为,合并嘉士伯产品和渠道,对重庆啤酒毛利率的提升居功至伟。


  按照重庆啤酒的分类,高档啤酒为单价10元以上,包括乌苏、嘉士伯、等;主流啤酒为6-9元,包括乐堡、重庆、大理等;经济型啤酒则为6元以下,包括山城、天目湖等。这与重组之前的划分差别较大。


  重组前的高档啤酒为8元以上,主流啤酒为4-8元,经济型啤酒为4元以下。可见重组之后,其啤酒分类也提了档,原来的高档啤酒已降维至主流类别。


  从上图可见,三大类啤酒的销量都显著扩大,其中高档和主流啤酒的占比更大幅提高。9年的高档啤酒销量占比只有10%,而年重组之后的高档啤酒和主流啤酒占比分别达到19.4%和60.2%,合计79.66%。


  相比之下,青岛啤酒年的高端酒销量占比为22.92%,华润啤酒的次高档以上啤酒销量占比仅为1.15%。


  这正是重庆啤酒的毛利率能够与两个规模大得多的竞争对手拉开距离的原因。年,该公司的高档啤酒毛利率高达67.70%,主流啤酒毛利率达46.57%,这两类啤酒占总毛利的比重分别达到40.07%和49.95%。

有“泡沫”的重庆啤酒还香吗?


  年初交易前,重庆啤酒的股价低至4.20元,市值.08亿元,到最近该股刷新新高并盘旋在元以上高位。按现价.0元计,市值已达.29亿元,一年半涨了.7倍,市场有声音指重庆啤酒的“泡沫”比别家多。


  在重组之前,重庆啤酒的市值相当于其全年收益的47倍左右,而重组之后,它截至年月末的12个月扣非归母净利润为7.51亿元,意味着市盈率达到12倍,远高于其他啤酒股,见下表。


  诚然,重庆啤酒的重组时间尚短,效果尚未完全体现出来,最近几期业绩或可提供一些启示。尽管重组扩大了重庆啤酒的收入规模和毛利率,但其年的扣非归母净利润规模却与9年未重组之前差不多,纯利率由之前的12.6%收缩至4.%。


  品牌高端化确实能够拉升毛利率,但同时也意味着昂贵的营销开支——需要告诉消费市场,你的产品有多好,说服消费者支付更高的价格。9年未重组的财务数据显示,重庆啤酒的销售费用占收入比重为1.74%,而到年重组之后,这一比例上升至21.06%,运营开支的占比也上升了1.7个百分点,这足以抵消掉毛利率的提升幅度。


  不过,年第1季的营销开支占收入比重已改善至9.02%,可能与非广告投入旺季有关,仍需观察未来几个季度的表现,如果高端化持续,毛利率持续提升,同时营销开支占比能够保持平稳甚至下降,其盈利增长有望得到支持。


  只是,当前的过百倍市盈率仍属偏高,不妨先等等看“泡沫”是否会消散。


  毛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