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百年,“酿造”啤酒与城市的不解之缘,见证近代民族啤酒工业发展——
青啤老建筑:孕育令人陶醉的酒香
■青岛啤酒博物馆外景。
当游客走进登州路56号青岛啤酒博物馆参观时,讲解员们会将他们带到一处沙盘前,这里复原了年青啤博物馆的前身。“模型场景复原后的啤酒厂以烟囱为界限,左边的三栋建筑是德国人居住办公的区域,右边的几栋楼是当时的生产车间。”这些建筑是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古朴红砖构筑的围墙作为联系古今的桥梁,比较完整地勾画出了青岛啤酒初创时期的历史图景。
青岛啤酒厂第一批建筑是在年秋天竣工并投入使用的,由克姆尼茨市德国机械厂负责设计,汉堡施密特公司施工兴建。厂内建筑共两幢,皆是德国三段式建筑,包括一栋两层小楼的办公楼,一栋体量较大的糖化大楼。两楼之间,还建有一座单层门房和一根高约20米的烟囱,糖化大楼东侧还建有一座白色小楼,主要做发酵和过滤使用,糖化楼北侧还建有一座单层的储酒库,开办啤酒厂所需的主要设施一应俱全。
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采用红坡屋顶形式,外部以清水砖墙为主,局部外突,山墙呈曲线状,是典型的德国青年派风格。在细部特征和装饰方面受到青年派风格的影响,特别是门、窗、外墙装饰等元素,门窗顶部大多起红砖弓形拱券,拱顶中心外凸砌砖,并在窗拱上部施以浅色灰墁分隔装饰,侧面山墙上有外露木托架支撑屋架。这些红瓦红墙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了当时欧洲传统啤酒坊的影响。同时期德国本土酒厂,如汉诺威、明斯特的啤酒厂厂房,都是采用19世纪下半叶德国酿酒厂房流行的建造方式,桁架双坡屋顶,清水红砖墙承重,整体呈现坚固厚重特点。年5月,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木制楼梯走进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建筑,时间积淀的历史扑面而来。青岛啤酒近年的发展历史正好也是青岛这座城市沧桑巨变、激情勃发的历史。年德*占领青岛,翌年,德国*府强迫清*府签署了《胶澳租借条约》。年8月15日,由英、德共同出资40万墨西哥银元在青岛建立了“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即青岛啤酒厂前身),年设置能力吨,这是中国建厂最早的啤酒生产企业,登州路56号自此成为青岛啤酒的发源地。此后历经一个世纪,这个厂区先后在德国、日本、民国*府之间几度易手,终于在年8月15日回到中国人手中,更名为青岛啤酒厂。年6月青岛解放,工广由青岛市人民*府接管,名称变更为“国营青岛啤酒厂”。
正如博物馆二层小楼下种植的青岛市第一棵“爬墙虎”每年都会迎来翠绿的新生,进入新世纪,这两幢红色厂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年8月15日,青岛啤酒百年华诞之日,青啤博物馆落成开放,早期的办公楼、宿舍楼和糖化大楼及门房都保存下来,构成了现今青岛啤酒博物馆的主要馆舍。博物馆展出面积多平方米,共分为百年历史和文化、生产工艺、多功能区三个参观游览区域,是国内首家、国际一流的专业啤酒博物馆。
相对于青啤百年的历史,青岛啤酒博物馆还只是一个新生儿,但馆内陈列着的却是青岛啤酒沉浮百年的交响和中国近代民族啤酒工业发展的缩影。馆内收藏了自年建厂以来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物件,中国啤酒工业的百年发展历史触手可及。场馆内部还保留了生产啤酒所用到的糖化炉与发电机,是中国近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证,并通过布景还原了老实验室和工人翻麦芽的劳动场景,直观展现了青岛早期啤酒厂的车间面貌和生产流程。游客行走于其中,会感受到历史感、文化厚重感,与此同时还可以在此看到时下最新的、现代化的过滤、包装生产线,在同一个地点,通过新旧对比,体验青岛啤酒的百年魅力。
完整、丰富的文物与人文,沉淀出青岛啤酒丰厚的底蕴和内涵,也让青岛啤酒博物馆在中国的酒类博物馆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工业旅游的旗帜”。
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不仅融入到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之中,更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在描述青岛这座旅游城市的文字中,有两句让人印象深刻:一是康有为笔下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再一个便是青岛人都认可的“青岛有两种泡沫,一种是大海的泡沫,一种是啤酒的泡沫,两种泡沫皆让人陶醉”,道出了啤酒与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
初夏时节,步行在登州路上,发酵后的“麦香”和着“酒香”洋洋洒洒、沁人心脾,登州路与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互为依托,现已成为了啤酒一条街。矗立在登州路上的这两幢红色建筑,孕育了青岛啤酒近年的历史,更迭着青岛啤酒文化与世界啤酒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凝聚着中国近现代民族啤酒事业的发展史。(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张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