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爱学习的人都有这样的困惑:
买了很多书,但没时间和精力看、看不懂、记不住、看不下去;报了很多课程,觉得老师很牛,但学后自己没什么变化;看了一些书,知道了一些实用的方法,但从来没有实践过;收藏了很多知识,但从来没有再次回顾过……
细思极恐,看了那么多书,好像一本也没看过;学了那么多东西,好像什么也没学过。
这是多么可悲而又常见的现象呀。
你只是假装爱学习而已。
这些困惑,该怎么解决呢?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中,赵周给出了解决方案:
用“拆书法”把知识内化,用内化的知识指导实践,并付诸行动。
接下来,我为你分享一下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生的“拆书法”。
01什么是“拆书法”?
“拆书法”就是以自我为导向选择所读内容,关联自己的经历、经验,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去实践的方法。
“拆书法”适用于致用类图书。
“拆书法”的精髓在于实践,凡是不能把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学习,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用的。
02为什么要“拆书”?
查尔斯·汉迪说:“知识虽然是基础,但随时可以抛弃。要学会将推理应用于个人生活。”
如若不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那知道再多也是枉然的。
作为成年人,应该怎么学习呢?
成年人有效学习的5大公理:
1.自我导向
根据自己的需求,遇到的难题等,确定学习方向。
2.关联经验
学习的时候,调动自己的经验,反思过往,寻求解决方法。
3.强调实践
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先要考虑是否“用得上”,要在“学中用”和“用中学”。
4.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娱乐而学,也不是为了获得新知而学,更不是为了获得“干货”而学。
5.内在驱动
学习是受到内在因素(如希望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和自我实现)而非外在因素(如考试、考核等)的驱动。
基于这5大公理,书不必读完,根据读书的目的,选择性阅读,才是高效的。
那么,怎么吸收所读内容呢?
肯定不能全盘接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应用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把知识拆为适合自己的知识,即“拆书”。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的,一千个读者,能把同样的知识拆解为一千种形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片面追求“干货”是一种病——知识消化不良。
“拆为己用”才是真的学习。
03如何“拆书”?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写到:
要想教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不要刻意去做,而应当给他们一种工具,让他们通过使用工具培养新的思维模式。
这里培养“拆书”思维的工具是便签学习法。
所谓便签学习法就是通过3张便签,做3类笔记,把知识转化为行动。
第1类便签(简称I便签):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
第2类便签(简称A1便签):根据知识描述对应的经历、经验。
第3类便签(简称A2便签):根据I、A1便签,制定行动计划,并付诸实践。
1.“拆书”6步曲
第一步,根据自我需求选择相关的致用类图书,这是“拆书法”的适用边界。
第二步,快速浏览书籍,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然后精读该内容。
第三步,用自己的话重述这部分内容,写在I便签上,把其贴在对应书页上。
第四步,回顾、反思相关的经历、经验,写在A1便签上,把其贴在I便签旁。
第五步,在A2便签上写下行动计划。
第六步,将A2便签贴在冰箱或墙上等醒目位置,提醒自己落实行动。
如果读的是电子书,或不想在书页上贴便签,可以先摘录原文内容,然后再写电子版的I、A1、A2便签,最后将A2便签摘抄在纸质便签上。
2.怎么写I便签?
重述知识的标准:
诠释:用自己的话,不引用原文;
准确:准确解读原文知识;
清晰:逻辑清晰,文字简练;
致用:将原文加工成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建议步骤。
常用“3w1h”方法进行知识的重述:
讲了什么,可以用场景引出方法/概念:
①片段给到什么方法/概念;
②可用于解决什么问题。
what的重点要提炼出这是要解决什么问题的方法,不用具体的罗列出具体步骤,在how的部分再进行具体步骤的拆解。
为什么用这个方法:好处、优势。
如,使用……方法后,可以避免……,让我们更好……
可以用下面的思路思考:
①这样做的好处:能帮助我们……;
②不这样做有哪些坏处;
③这种做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④这种做法相对于其他做法的合理之处在哪里。
致用:需要如何做,可执行操作步骤。
how常见问题:
①大段摘抄;
②不够落地。
+详细说明+进一步落地(比如举例示范、可用句式、自问的引导句……)
适用边界: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什么情况下不能使用。
常见问题:
范围太大=没有范围。
例如,拆解以下片段:
如何高效汇报工作,
《结构思考力》,
:
“我的上司对我特别不耐烦,每次汇报工作或者会议发言时他都能打断我的话,真是郁闷!”
我们再看看另外一个版本。
“我们的这些干部每次找我汇报工作,就在那里说呀说呀的,经常是听了15分钟也没听明白他们到底想说什么事情,只能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打断他们!”
上述情况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发生,问题的核心不是我们的上司不耐烦,而是如何提高沟通的效率?如果既能清楚地表达你的观点,又能让对方准确快速地把握你的观点?
那么怎么消灭你上司的“不耐烦”呢?(注意我说的不是消灭不耐烦的上司┄┄)
你如果能够结论先行地说明你的观点,并提出三个解决方案,然后让那个老板决定,你觉得他还会不耐烦吗?同理,你还可以设想自己是一名战地记者,在弹雨纷飞的时候要报道当前的状况,每说一句话都有可能有枪子上脑门,废话、套话、官话、空话一概省略,直切主题是最合适的。
I便签可以这样写:
讲的是如何高效汇报工作,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样做能帮助我们简明扼要的表达观点,同时,也能让对方清晰的知道,我们要表达的主题。这样能极大地降低沟通成本。如果不采用这种结论先行的观点表达方式,可能对方不能准确知道你要表达什么,而不想听你说话,对你意见很大,提升沟通成本,甚至影响你升职加薪。
第一步:先表明结论。
开门见山地说出结论,如“我建议你不要急着跟X公司签合同”。
第二步:阐述理由。
以事实为依据,表明得出结论的原因有哪些,以此支持结论。如“我得出这个结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1.……2.……3.……”
第三步:总结观点。
再次总结观点,给对方加深印象。如“所以,我的观点是……”
这种方法适用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使用,偏正式、商务沟通。
3.怎么写A1便签?
A1是反思过去的具体经历,内容包括故事和反思。
内化知识的标准:
鲜活: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的事。
故事:叙述要完整,要有具体的时间、人物、起因、经过(细节)、结果。
对应:与I便签的信息对应。
反思:要有反思,深入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以上面来源于《结构思考力》的为例,
A1便签可以这样写:
昨天在跟领导谈及燕京啤酒推广方式的时候,说:“我觉得地推效果会更好,我们要不要试试?”,领导也没表态,让先熟悉一下目前的推广方式。
反思:
在这个沟通过程中,我只是简单的表明了原因,没有说出理由,显得观点站不住脚。
4.怎么写A2便签?
A2便签是未来的行动规划,内容包括目标和行动。
尽可能详细地构建一个场景,加入背景。预演未来,会出现什么些情况,分别如何应对。
规划应用知识的标准:
目标:符合smart原则,明确、可量化、可实现、相关性、有截止日期。
①指向未来;
②应用R/I便签中的方法;
③符合smart法则。
A2便签目标常见问题
①与R/I便签关联度不高;
②不符合smart原则;
③絮絮叨叨一大堆,不简洁精准;
④太高、太远、太空;
⑤一张A2便签多个目标。
行动:行动步骤是怎么样的?执行人是谁?什么时候开始行动?行动的频率如何?
关联:包含(但不限于)I便签中的方法。
可控:自己能够做到或能推动别人做到吗?行动成果可以量化吗?如何量化?
可控就设定的每一个步骤,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动作,不要在行动规划和步骤的设置中,把结果的达成寄托于其他人。
A2便签行动常见问题:
①与R/I便签关联度不高;
②完全照搬how步骤(常见的坑);
③行动不能支撑目标的达成;
④不可控、不落地。
以上面来源于《结构思考力》的为例,
A2便签可以这样写:
目标:
明天早会后,再次向领导申请地推事宜。
行动:
提前准备下面的话术:
我建议做一下地推,这样效果会更好。(表明结论)
我是这么考虑的:
①燕京啤酒在本地是新品,接受的人少,只有先让人喝过了,才会再次购买。地推做免品是个不错选择。
②零售店方面,主要是动销率太低,即便进店了,也基本卖不动,老板也没动力主动帮助推销。
③餐饮店才能快速拉动销量。可以与餐饮店合作,在店里做地推,这样效果会好很多。(说明理由)
所以,我觉得地推是一个快速打入市场的突破口,你觉得呢?(再次总结观点)
04如何用“拆书法”打造学习力?
学习力是元能力,即能力的能力。
我们可以从追问和反思经验、分析和整理信息、内化和应用知识三个维度来打造学习力。
1.分析和整理信息
①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②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比如,在网上看到“一天要喝够8杯水”的信息,就要从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方面去分析和整理这条信息,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盲目接受,连这8杯水到底总共多少毫升,对什么人群适用等基本问题都没搞清楚。
2.追问和反思
追问和反思的目的是从现在面临的问题出发,经过追问和反思,问具有洞察力的问题,然后重新定义所面临的问题。
①追问前因后果和明确适用边界
从库伯学习圈来看:
学习的起点是人们的经验,然后是对经验进行反思,再对反思的结果系统化和理论化,也就是学习的第三阶段——“理论化”,最后是“行动”。行动中如果出现新问题,则开始又一轮的学习圈,如此循环。
库伯学习圈
②如何追问和反思
第一,在A1便签上写下自己目前面临的问题;
第二,以该问题为起点,追问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关联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反思过往,找到问题的本质问题,将这个重新定义的问题(重述信息)写在I便签上;
第三,根据重新定义的问题,规划目标和行动,写在A2便签上。
3.内化和应用知识
通过分析和整理信息,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然后追问和反思经验,规划应用,把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制定目标和行动计划,并付诸行动。
05总而言之
不是知识无用,也不是别人教得不好,而是你没有学好。
看了就忘,这是普遍现象,谁也不例外。如果不去回顾,不刻意做笔记,不反思,不思考知识之间的关联,不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应用于实践,读再多的书,对人生的效果也不会太大。
成年人的读书应该是功利性的,为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而读。
而“拆书法”就是一种高效的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知道只是“空头支票”,做到才是“真金白银”。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图片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