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啤酒夜话有限的资源真的应该优先补足短 [复制链接]

1#

近日,与老友啤酒夜话,聊到有限的资源到底是优先补足短板,还是增强优势,觉得话题有趣。便借着滞留机场不能起飞,落笔聊一聊这个话题。

由于资源有限,无论是规模企业,还是创业公司,都会面临资源短板。这一短板或许是人力投入,财力投入,亦或是公司高层经营管理的精力的投入。

常见的做法通常是遵循木桶理论,寻找短板,全力以赴补足短板。逻辑上并无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会由于在补足短板的过程中,耗用大量宝贵资源,尤其是对时间的占用,导致机会成本巨大。这也使得企业原本具备优势的板块与业务落入平庸,长板会在等待短板补足的漫长过程中,*心涣散士气低下。更严重的,或许会由于优势板块被战略搁置,导致公司的长期增长驱动因素被削弱。

为便于引出观点,在这里用几个典型场景来演绎一番这样的决策困境。

场景一:产品策略该如何侧重

A、B、C三类产品分别面向大、中、小三类企业客户。其中A类面向行业头部客户,产品售卖过程中占用的资源多,交付时间长,营收贡献在20%以内;C类产品面向小微企业,占用的资源最少,无需人员现场交付,增长迅速,营收贡献同样在20%以内,但客户生命周期短;B类产品定位居中,需要一定的交付投入,如若客户引导的好,则无需定制与改造产品。

常见管理决策:加大资源投入A类产品,以便占据行业头部客户,形成灯塔效应;

现实迷思:

-A类产品与相关项目,占用公司主体资源,B、C类产品发展严重滞后;

-A类产品售卖周期数倍于B类与C类产品,增长缓慢,难于规模化。

场景二:团队管理该如何侧重

基于业绩表现与潜力,将团队的人员简化为D、E、F三档。其中D档员工,自主性强,具备创意精英的特质,业务贡献大;F档员工,业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严重落后于团队的整体水平;E档员工居中,具备一定的成长潜力。

常见管理决策:加大力度帮助E档员工,补足团队构成的员工短板;

现实迷思:

-E档员工成长缓慢,部门业绩无显著改善;

-D档员工的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缺乏管理团队的支撑,难于落地。

场景三:市场区域该如何侧重

将公司的产粮地简化为G、H、I三类。其中G为高产区域,耕耘时间长,产出占比高且稳定,业务贡献超出50%;I为新兴市场,需要培育,竞品纷纷涌入低价抢占市场,市场有一定潜力,但需要相当程度的投入,产出占比20%以下;H类市场居中,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

常见管理决策:加大投入在I类市场;

现实迷思:

-公司整体业绩无显著提升,I类市场回报远低于预期。

场景四:工作优先项该如何选定

以项目管理工作为例,将面临的项目状态简化为J、K、L三类,J类项目为头部客户项目,投入小,长期产出潜力高,客户投诉小(对应上述的B类产品)。L类项目复杂且挑战,短期回款高,但难于看到中长期业绩回报,客户投诉频繁(对应上述的A类产品)。K类项目难度居中,回报居于中间位置。

常见管理决策:加大资源投入,改善并提升L类项目的管理水平;

现实迷思:

-J、K类项目由于缺少深耕与运作,本可以低成本获取的客户收益被错过;

-L类项目由于挑战巨大,团队陷入损耗战,团队管理难度不断攀升。

以此类推,在企业的实际运行中,无处不在此类的选择题,有限的资源与精力该如何投入,成为考验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的试金石。从公司整体到员工个人,决策惯性后所折射出的思维模式,也会成为公司企业文化与员工行为模式的一部分。

从上述的四类场景不难发现,其背后遵循着一致的管理逻辑,即有限的资源与时间投入到业务中最短、最痛的板块。但从实际的经营结果来看,并未能整体提升企业的业绩,至少说在短板补足的时间段内,企业的整体经营有陷入停滞的重大风险。

在补足短板过程中,时间占用与对应的机会成本是短板理论实际应用的重大风险。当这一补足周期是季度,甚至年度时,企业就必须在正视短板问题的同时,探寻发挥长板优势的新策略。许多时候,当公司的业务增长模式、产品策略进行“聪明”的调整后,短板对企业增长的制约会不复存在。

最近,见了一位头部企业的产品管理高层,跟我分享的故事颇有启发。其产品在红海市场竞争激烈,投入巨大,产品团队在冷静审视市场状况以及企业现状后,确定了在相关市场的细分垂直领域,并结合公司自身的技术优势在这一领域进行产品深化改造,并大力提升用户体验,从而阶段性的开创了一片蓝海,并巧妙规避了原有大而全产品对销售、服务、交付资源的重度依赖。借助产品力与互联网的低成本扩散效应,开辟了规模化扩张的新战场。

遵循短板理论,逐一补齐短板往往是一种思维定势,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思维懒惰。在解决短板问题之前,更应该跳脱出来,认清问题。在正向思考的同时,更要逆向思考。

短板未必是公司层级的问题,当用公司层级的资源,去解决部门层级的短板时,公司便会迷失方向,甚至导致战略误判;

短板未必是企业增长真正的问题,当误判问题的根本原因,缺乏业务洞见时,问题的解决便会陷入被动,将企业推入耗散模式。

因此,在决定补足短板时,不妨问些基本问题:

是否要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当下的短板板块?

短板补足后,公司的经营业绩、整体的客户满意度会由此而改变么?

相信大多数时候,你便自然有了答案!

福立兮

沉淀分享,随喜赞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