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癜风的医院哪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308/4782734.html本篇主旨:我们要从百威一统美国啤酒市场的历史看基地市场的作用,进而引出“基地市场理论”的经济含义“斯密定理”:劳动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分工的深度又取决于市场的广度。一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无从模仿的分工深化带来的成本领先即分工之利。分工之利,需要在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瓜分,超一流的企业,不仅有无从模仿的成本领先优势,还可以独占大部分的分工之利。一、美国啤酒行业的基地市场中国和美国是全世界啤酒行业两个最大的市场。美国啤酒行业起步早,发展也更成熟,由此很多方面可以作为中国啤酒行业的借鉴。美国的啤酒销量最多的州是加州,德州,纽约州,这和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程度高度正相关。但没有一家知名的美国啤酒公司出自这三个州,这好象和中国的情况不一样。那我们尝试再往深入的看:包括纽约州在内的美国东部13个州是美国最早开发的地区,但早期移民以清教徒为主,清教徒有禁欲传统,酒精类饮料消费很少。美国啤酒行业是年左右才兴起,早期啤酒消费主要由德国和爱尔兰移民带动,以德国移民为主。因为德国移民大都是因数宗教信仰不同而移民的小业主和中产阶级,经济条件比较好。爱尔兰移民则是因为大饥荒逃难到美国,经济状况一般。德国移民主要集中在圣路易斯,辛辛那提,密尔沃基一带,这就是“德裔三角”区域,这块区域就是美国啤酒行业最早的基地市场。美国最大的啤酒公司百威总部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第二大米勒公司总部在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另一家曾与百威争夺市场第一的喜力兹啤酒也位于密尔沃基,三家公司都位于德裔三角区域所在的基地市场。目前美国排名第三的啤酒公司Coors库尔斯,位于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丹佛也是德国移民的聚居地之一,德裔人口占比15%,还有10%爱尔兰人。另外丹佛是美国中西部的物流和贸易中心,是向美国中部地区各州,西南各州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天然储存和配送地点。丹佛的基地市场,再加上地理位置带来的物流优势,使得Coors库尔斯发展成为美国啤酒行业的巨头之一。二、百威统一美国市场的奥秘百威是美国啤酒行业的龙头,自年超越喜力兹成为美国销量第一的啤酒公司后就一路领先至今,在美国当老大有近70年的时间了,目前占据美国市场50%以上份额。我们的问题:同样在啤酒消费集中的德裔三角区域,为什么百威能够崛起成为美国第一,米勒只能排第二,喜力兹已经销声匿迹?很多专家归因于百威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对于品质的追求,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出色的营销,一流的品牌,高效的管理。这些都没有错,但我们认为这些不是致胜的关键。百威的核心竞争力是基地市场带来的无从模仿的成本领先优势。(一)百威的地理位置百威总部所在地圣路易斯是美国的几何中心,是美国水路,铁路,公路的枢纽,交通条件得天独厚。水运方面,圣路易斯是美国第二大内河港口,位于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的交汇处,密西西比河是美国南北运输的大动脉,北上五大湖,南至墨西哥湾。密苏里河则可直达美国中西部的七大州。此外圣路易斯沿密西西比河南下公里就是俄亥俄河,是美国中东部的运输大动脉。铁路方面,全美73%的铁路都经过圣路易斯。公路方面,有四条洲际公路经过圣路易斯。百威总部厂区就建在密西西比河畔,生产设施和办公区域,只占很小一部分,公司更像是一个大型的物流基地,有水运码头,铁路货运专线,大型堆场,55号洲际公也从厂门口通过。德裔三角基地市场的啤酒销量很大,百威通过竞争胜出后成为区域龙头,生产规模扩大,分工深化,生产成本降低。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便捷的运输条件又使其可以低成本的把产品运到全国各地,集单范围涵盖整个美国市场。更大的市场带来更大的生产规模,进一步降低百威的生产成本,从而形成了无从模仿的成本优势。年纽瓦克生产基地建成之前,百威一直是圣路易斯一家工厂供应整个美国市场。凭借其基地市场带来的成本优势,百威在需要承担额外运输费用的不利条件下,仍能与各地的小霸王一较高低。年以后,百威开始在全国布局生产基地。年初,在主*人奥古斯特三世的倡导下,百威又开创性的使用电脑建模分析市场需求和物流运输条件,以决定最佳的设厂位置,抢占新的基地市场,进一步巩固其成本优势。至此我们可以对基地市场这四个字,有足够、清晰,丰富的认识了吗?(二)两次重大挑战百威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在上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百威遭遇了两次重大挑战,从困难与挑战中胜出,可以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百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年左右,百威遭遇第一次重大挑战来自于喜力兹。当时百威市占率18%,喜力兹紧随其后,喜力兹改变啤酒生产工艺,通过使用更便宜的原料(比如用酒花提取物代替新鲜酒花,用玉米糖浆代替麦芽),缩短发酵周期(缩短至15天)等方法降低生产成本。百威则坚持原有工艺,使用天然原料,维持40天发酵周期。年原材料大幅涨价,百威当年的销售量增加了12%,但净利润下滑万美元,ROE净资产收益率(RrturnonEquity)跌至13%。而喜力兹当年利润上升,ROE净资产收益率达到21%,喜力兹的利润在这一年第一次超过百威,迅速成为华尔街的新宠,股价涨到40多美元,同期百威的股价则从55美元降至21美元。不唯数据,而要看数据背后在成因,是百威与喜力兹给出最强悍的案例。喜力兹用偷工减料的办法缩减成本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依靠正常的途径,成本上根本无法跟百威竞争。偷工减料,见效快,但终究不是正途。时间推进到年,就是造假两年以后喜力兹因为爆出产品质量问题,召回万瓶啤酒,消息传出来,名誉大损,当年销售收入就下降了40%,股价从40多跌至5美元,从此一蹶不振。当年应对喜力兹的挑战,百威坐拥成本优势,以不变应万变。这也带来一个体验,什么是成本率,是看着质量收益的成本占比,不是成本值的绝对数。■米勒Miller的崛起是更大的挑战米勒也是位于密尔沃基的一家啤酒生产商,多年来一直专注中高端啤酒市场,由于中高端啤酒市场空间有限,米勒市场占有率一直就不高。年烟草巨头菲利浦莫里斯收购米勒,烟草巨头有钱,又有丰富的营销和产品研发经验。入主米勒后,就对其产品进行重新定位,开始主打大众市场,并在啤酒的营销与产品研发方面都做了创新。营销方面,菲利浦发现喝啤酒的人和体育爱好者高度重合,便通过赞助各项体育赛事一下子打响品牌。产品方面,菲利浦最早察觉到消费者对多喝啤酒造成的啤酒肚有担心,便率先推出低热量的米勒轻啤-MillerLight。这些举措,让米勒的市场份额从年的4%快速增长至年的19%,同期百威市场份额从16%提升至24%,米勒对百威的市场威胁很明显了。营销策略和产品创新,都是可以模仿的。百威在年开始加大对体育赛事的投入,年推出了中低端的两款轻啤产品:天然轻啤(NaturalLight)、米狮龙轻啤(MichelobLight),年又进一步推出主品牌百威轻啤(BudweiserLight),百威这么做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年米勒市场份额达到峰值的20.7%,此后便开始下滑了。而百威年市场份额27.8%,随后连年攀升,最终市场份额超过50%,成为美国啤酒市场的霸主。(三)核心竞争力追到底是什么?从百威战胜米勒的过往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成本领先的作用,产品创新,营销,管理,这些都不能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这些可以并相对容易模仿。而品牌则是企业竞争胜出的结果,不是原因。只有基地市场带来的无从模仿的成本领先优势,才是企业真正核心竞争力所在。如果Miller米勒的核心竞争力是营销与产品创新,为什么他在用营销与产品创新提升市占率之后,没有超越百威成为美国第一巨头呢?这就是生意假说中,正价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的论证。三、“基地市场理论”的经济含义-斯密定理有很多人主观上不能接受“成本领先”做为企业核心竞争力,那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成本领先的实质。成本领先归根到底是以更低的成本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也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本领先源于什么?答案是劳动分工。而分工的前提是市场,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用整整三章篇幅来论述分工这一主题:劳动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分工的深度又取决于市场的广度。这就是著名的斯密定理。人类工业化的历史,其实就是不断深化分工的经济发展史。从斯密定理角度看基地市场理论,就会更为清晰:基地市场给企业提供了深化分工的前提条件,通过深化分工企业提升生产率,降低了成本,从而可以覆盖更大的市场,再进一步深化分工,就可以打造竞争对手无从模仿的成本领先优势。一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无从模仿的分工深化带来的成本领先,即分工之利。深化分工带来的生产率提升即成本下降,可以大得惊人。当年斯密以大头针制造为例阐述劳动分工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大头针的制造共有18道工序,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一个工人一天是造不出20枚针的,如果分工生产,则一个工人一天可以制造枚,劳动生产率提升倍,这就是所谓的分工之利。现代工业生产分工带来的生产率提升更是惊人。分工之利很大,但生产商不能独占,需要在消费者和生产商之间分配。一般的工业产品,生产复杂,流程众多,涉及层层生产商,分工细,更容易提升生产效率,但是也因为分工环节参与者众多,竞争之下,分工之利多为消费者享有。剩下很小的一块,主机厂获得大部分,零部件供应商分得的更少,所以工业产品的价格一般都是不断下降,消费者享有分工之利的大头。而食品饮料之类的消费品则不然,除了原料之外,大部分生产环节都是一家企业独立完成,分工粗,生产效率提升就不容易,但一旦有提升,分工之利往往可以独享,带来是利润十倍百倍的提升。这也就是食品饮料行业多出牛股的重要原因,茅台海天便是最好的例子。这里要强调,不是技术领先,技术领先可以很轻易的被模仿,是深化分工的选择领先,让百威可以选择别人用不了的生产模式。举个例子:水泥,大家都知道万吨生产线成本低,上万吨生产线也不存在技术障碍,但全国只有海螺可以上,因为海螺有华东的大市场支着。或者说回来,技术领先其实也是成本领先的一种,都是深化分工的结果,最后主机厂能不能得利,就要看它能不能通过专利或其他手段设置竞争壁垒,不然竞争下消费者得大利。注:学习之作,感谢师兄lio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