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锐观在这个炎热的夏天,燕京啤酒有点 [复制链接]

1#

炎炎夏日,持续高温,夜宵经济爆燃,甚至有媒体以一座城市的夜宵火爆程度来衡量这座城市的经济活力.然后在这个啤酒本应属于产销旺季的季节,燕京啤酒的举动却让我们大跌眼镜,准备在旺季进行关厂,同时通过丰富用工模式、机械代替人工、岗位定员等方式实现减员。可以说,这个炎热的夏季对于燕京啤酒而言有点冷。

如同很多快消行业一样,啤酒产业这几年过的也并不算安逸,从14年开始啤酒销量经历了25个月的连续下跌,直到16年8月份,才首次出现增长的局面。也正是从去年中国啤酒产业在各方的努力下保持了一个平稳的增长周期,但16年全年整个产业依然呈现下滑趋势,全年实现产量同比下降了0.1%,还连续三年负增长,而这时进口啤酒量同比增长却有20.07%。把陈旧设备及盈利能力欠佳的工厂关掉,从而优化自己的竞争力,已成为了啤酒行业的一个新常态。

燕京啤酒也非第一家关闭工厂的啤酒企业。此前,外资企业中,百威英博去年关闭了舟山工厂和河南新乡亚洲啤酒厂,嘉士伯过去一年中关闭和处理了中国市场的17家工厂。中资公司方面,华润啤酒、重庆啤酒等也都曾关闭过亏损的工厂。这一切的背后都是行业不景气的真实写照,而这份不景气也直白地印在了各大啤酒企业的成绩单上。年营收方面青岛啤酒有亿,同比下滑5.53%;而燕京啤酒有.73亿,同比下滑7.7%(连续三年营收下滑,净利润更创十年最低)。

相比“华润、青岛”等对手而言而言,笔者认为燕京最大的劣势在于其固化的国企体质以及其奉行的多品牌战略未见成效。在福建地区与百威的竞争中,燕京啤酒处于下风状态,而广西柳州市场又被蓝带侵蚀。因此,从并购、策略调整、新品规划上而言,可谓是八面楚歌,四面受敌,除了北京大本营之外,几乎无亮点可言。此外其体质问题更是其无法大幅度改革的最大阻力。

在现代的印象中,啤酒生产线上一排排的啤酒自动灌装而成,生产工人只是负责检查机器设备运行情况,这样的画面不止一次出现在各家企业的宣传中,奇怪的是,啤酒行业高度自动化生产的情景在燕京啤酒这里似乎消失了。

以年年报为例,当年燕京啤酒在职员工的数量合计为人,其中生产工人人,而全年公司实现啤酒销量万千升;同期,青岛啤酒在职员工的数量合计为人,其中人司职生产,全年公司实现啤酒销量万千升。也就是说,在销量不足竞争对手60%的情况下,燕京啤酒的一线生产工人竟然要比青岛啤酒多出近人。燕京啤酒的员工总数与青岛啤酒相仿,但收入不到对方的一半。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与同等体谅的厂商,对比小厂商,燕京在这个层面依然没有优势,燕京人均效率也是其一大隐患。

今年6月,“李福林”与“王启林”两位燕京啤酒元老级人物正式退出燕京啤酒的历史舞台,这也让外界解读为燕京改革的一大积极信号,而随着年轻管理层开始掌舵,便提出了关厂救业绩的断臂决策,这也许可以让我们对未来的燕京多一些期待。在这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去灵*人物的后燕京啤酒,未来如何走还有待观察,也希望能为市场带来一个不一样的燕京!

快消锐观察:以独立的自媒体视角,快速、专业、深度、前瞻的报道,为各位看官呈现快消领域最具价值的资讯与深度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