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各国的文化当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像法国的红酒,英国的威士忌,还有我们中国的茅台等等。当然,这样的知名度很高的品牌酒不是一般人能消费得起的,所以,还有一类酒,深受各大年龄层人们的喜爱,那就是啤酒。唱K、吃饭、聚会都少不了它的存在。
很多人在表示对酒的热爱时都会说“我想要在酒的海洋里游泳”,而在19世纪的英国,还真的发生过这样一次事件,让无数酒*们“实现了愿望”。
马蹄铁酿酒厂的惨剧
年10月17日下午,随着一声巨响,一股带着酒味儿的*色液体大浪席卷而来,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淹没了整个城市,很多人就这样被卷入了这场浪潮当中,急匆匆地起身寻找高地来躲过这场“海啸”。顷刻间,整个城市酒味儿弥漫,街道上到处都是被这“海啸”卷来的家居用品,所有人瞬间变身“酒*”,酒气冲天。
而造成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就是位于英国伦敦街区的一家啤酒厂——马蹄铁酿酒厂。
这家酿酒厂是当时伦敦最大的一家批量化酿酒厂,有着50多年的历史,每年产酒十万桶,可谓是所有酒商当中的翘楚,然而,也正是因为它的大规模生产,酿成了这场惨剧。
众所周知,酿制啤酒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发酵,而要进行发酵就必须有相应的设备——发酵罐,这发酵罐,就是这次事故的元凶。
据说,当天下午的酿酒厂如往常一般运行着,工人们各司其职。其中一位工人在往发酵罐里倒酒时,看到一个小小的金属器械掉落,但是并不以为意,因为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正因为这一个小小的金属器械,却引发了后续的灾难。
发酵罐里的酒突然喷薄而出,紧邻着的其他发酵罐也陆续“发威”,至少有吨啤酒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喷涌而出,率先冲毁了邻近的两家房屋,接着便涌向整个城市,一对母女就在这突然爆发的“洪水”当中丧命。
当时的英国还没有建设排水系统,于是一大波啤酒便顺势涌向了当时最低点——贫民窟,导致地下室的一些穷人因此淹死。
这场事故中已知的共七人丧命,其中最小的,仅是一名三岁的小女孩。而他们的死因主要为淹死和撞击而死。
天灾还是人祸
这次的事件对整个城市来说是一场巨大的打击,连续数月城市都弥漫着浓浓的啤酒味,甚至殃及了隔壁的村落。除此之外,这场“洪水”冲毁了两座房屋,也带走了很多人的家居用品,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而啤酒的气味用了几个月才完全散去。
很多酒精过敏的人成为了这场事故当中最痛苦的人,连续数月都被酒精折磨,过敏反应不断,而且很多人都在这场事故当中受伤,医院也因此而“门庭若市”。
被灾难折磨的市民们大为不满,于是将啤酒厂告上了法庭,希望啤酒厂的负责人能对此次的事故作出补偿。但是法庭在调查过后,将这次的灾祸定为了“天灾”。啤酒厂在此次事件当中也损失了英镑,英国*府为对其进行补偿,还减免了英镑的税款,让啤酒厂得以继续延续下去。
这一结果引发了大众的不满,但是也就此而止了,事件平息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而这次的惨剧也只是成为了历史笑谈。
后来,啤酒厂将原来的木制发酵罐改为了水泥发酵罐,一番整修之后便开始了继续的营业,直到年,才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
现如今,那昔日的“凶手”啤酒厂已经变成了一家剧院,也就是现今的自治领剧院。每日上映着各式的戏剧化情节,而当时的灾难,早已是过眼云烟。
个人看法
这场啤酒惨剧,被当时的法官定义为“天灾”显然不合适。我们虽无从探究当时的发酵罐的具体细节如何,但是依照今日的发酵罐来看,在啤酒发酵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和气体,所以每一个发酵罐当中都会有很精密的仪表显示各种数据,并且在发酵罐当中会有专门的消泡器来保持罐内气压的稳定,以防啤酒溢出。
在十九世纪的英国自然不会有如此精密安全的仪器,但那掉落的金属器械很有可能就是为了保持发酵罐气压平衡而设置的,当时的工人们很有可能是因为知识水平普遍低下,以及过往的侥幸心理而忽视了这一细节,酿成了惨剧。
再说回法官的判决,都说“隔行如隔山”,对于啤酒厂内部的情况,法院的工作人员自然不会知晓,而且啤酒厂自己的员工本身知识欠缺,自然也不会找出确切的原因,即使找出了,为了能够让啤酒厂继续运作下去,也只能装傻。
而且马蹄铁啤酒厂作为当时最大的酿酒厂,生意自然火爆,每年酿酒十万桶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收益是很多商家都无法比肩的。而在啤酒厂收益的背后,是巨大的税收,这些税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啤酒厂若因此次事件倒闭,虽然表面上是给了城市的人民一个满意的交代,但是在背后的经济方面来说却是得不偿失的。
当然以上的这一切已经无从考证,对于这次的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啤酒厂应该承担多少责任,法院的判决是否合理已经没有了探究的必要。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出现了无数的“未解之谜”,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多的猜测,或许还有许多因为添油加醋而神话了的故事,事实的真相早已不得而知。就这场啤酒事故来说,更重要的一方面或许就是它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正因为这样的惨剧的发生,才引发了人们的反省,开始深入去考虑这件事情背后的安全隐患,由此不断改进技术,让后来的人能拥有更加安全、更加有保障的工作环境。
文/扒拉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