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鸿制釉:赋予泥土新生命
“中国创造”的口号逐渐深入人心之后,“中国制造”的意识又被强烈唤醒。陶瓷产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陶瓷”能否以强势的姿态树立国际性的品牌形象,成为提高国内陶瓷产品在全球具有影响力和信任度的关键。在中国陶瓷向国际品牌迈进时,色釉料产品在这过程中充当着强心剂的角色,并与国内陶瓷共同成长。
中国陶瓷企业是否具有打造国际品牌的能力?中国制釉集团总裁蔡宪昌肯定地对说:“作为全球的世界工厂,中国陶瓷发展到今天,以现在的实力完全具有做世界品牌的能力。”
成立于1973年的中国制釉,诞生在宝岛台湾,其秉持“诚信、卓越、创新、共享”之经营理念,专业于材料科技之研发、制造、销售,如今已成为亚洲最大色、釉料专业生产商。作为色釉料行业的资深一辈,蔡宪昌说,历经40年风雨、20年引领中国陶瓷发展的台湾陶业,至今却因市场狭小不易发展,而走入低潮:整个地区的窑炉生产线由原来的260条减少到现在的不到60条。“这是由于当地大部分企业缺乏打造国际品牌的理念,不重视国际市场所致。”
文件“D:00zwhlhl_webDesktopModulesCBMP_TRStoESSTRSImages11707188724287832173_g”已经存在。
中国制釉展厅推出的玉晶石产品 杜均 摄
赋予“中国陶瓷”国际形象,对整个陶瓷行业的兴衰发展是如此重要。作为陶瓷产品的“亲密伙伴”,色釉料的生产能否形成国际标准,对中国陶瓷的品牌发展极为重要。
中国制釉集团旗下的实力品牌,大鸿制釉于1991年在中国大陆投资兴建,它不仅是首家进入大陆的台湾色釉料企业,而且成为大陆的第一家色釉料专业企业。20年以来,大鸿制釉与国内陶瓷生产企业、陶瓷机械企业共同发展。
大鸿制釉不但一直致力于塑造国际品牌,同时产品也是超值的。目前在台湾的外销比例已从最初的目标38%上升到现在的78%,其中亚洲市场又占65%以上。大鸿制釉之所以能与国际品牌并驾齐驱,蔡宪昌强调了企业所拥有的独有文化,这种文化来自于品质、服务与创新这三个方面。
坚持品质 肩负行业责任
现阶段,绝大多数中国陶瓷企业仍沿着传统的“走量不走质”的模式去生产,很多产品存在质量粗糙、配套服务跟不上等问题。原材料作为中国陶瓷的“源头”,品质更是重中之重,如果不强调质量管理,对整个陶瓷行业的健康发展将产生严重影响。
“以质量第一为目标,顾客满意为导向,产品创新为后盾”是大鸿制釉的品质方针,大鸿制釉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提升企业经营绩效,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目前公司产品除了熔快釉、色料、成釉、印刷釉、矽酸鋯等传统釉料外,也在不断开发新产品。并且在推出新产品前,企业必定会进行大量的物理测试,就是要保证产品的品质。另外,蔡宪昌表示,大鸿制釉与其他公司合作时也会优先考虑对方的企业理念以及产品质量。
“要将中国陶瓷品牌打造成国际品牌,相关企业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行业责任,使行业有序发展。”从2004年初到2007年5月,“建筑卫生陶瓷用色釉料标准”自提议到起草、立项、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到最后修改上报审批历经四年之久,并于2007年11月1日起正式执行。广东三水大鸿制釉有限公司是该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企业之一,国家在制定该标准时以企业的生产标准为参照。该标准的制定有益于整个陶瓷行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目前中国的某些陶瓷产品已走在世界前端,抛光砖的品质更超越意大利与西班牙。在国内,佛山陶瓷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品牌优势明显。这正如蔡宪昌所说:“中国陶瓷是否要塑造国际形象仅是观念问题。”色釉料企业在这过程里更应负起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从源头上遵循国际生产标准,经济次序,并尊重智慧财产权,助推陶瓷品牌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