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告诉你,哪些品牌看上去像是国货,但实际上
TUhjnbcbe - 2023/9/24 21:01:00

这几年,随着民族自信心的增长和国货品牌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支持国货。

无论中美 还是俄罗斯与乌克兰真枪实弹的战争,民族品牌在其中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特别是在高精尖领域,稍有利益冲突就会被制裁。为了不让自己在各种 甚至战争中受到限制,我们一定要将技术和产业链握在自己手中。

但是我们在支持国货的时候有时候也会迷茫,因为到底哪些是国货哪些是外国品牌呢?总不能看到什么东西都先去搜一下吧?

说实话,我买东西时,只要无法肯定它到底是不是国货,我都会先去搜一下。确定是国货了再买。除非是那种我们国家实在做不出来,或者做出来很差的产品,我才会选择国外品牌。

但我能这么做,不代表所有人能这么做,更不代表所有人必须这么做。

所以我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份清单,告诉你哪些品牌看上去像是国货,或者曾经确实是国货,但实际上不是。

1-大宝:

相信只要是八零后,或者比八零后更大的,都听过一句广告词:大宝明天见!大宝啊,天天见!

这句魔性的广告词就像种在了我脑子里一样,估计这辈子都挥之不去了。

年,大宝推出SOD蜜系列,也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那款。

当时大宝的市场份额高达15%,连续8年获得全国销量第一名。

当时几乎每个人家里都至少有一瓶大宝,而且日常护肤只需要一瓶大宝就够了,便宜又好用。

对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大宝是名副其实的国民品牌,价格亲民,男女老少都能用。

可惜好景不长,年,美国的强生公司23亿收购了大宝。

虽然保留了大宝SOD蜜,品牌名字也没变,但难改其颓势,大宝最终还是走向了落寞。

2-苏泊尔

年,苏泊尔成立。年,苏泊尔就拿下了压力锅市场的四成份额。

年,苏泊尔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苏泊尔靠压力锅起家,在被收购之前,是中国最大、全世界第二大的炊具企业。

年,法国的SEB以37亿元的价格获得了苏泊尔52.74%的股份。

年,苏增福和其他高管继续将股份转让给SEB,套现48.7亿元。

自此,SEB花费87元,就持有了苏泊尔81.17%的股份。

10年间,苏泊尔为SEB创造利润已经超过亿。

3-红牛

很多人都以为红牛是中国的,实际上它和国货毫不沾边。

它是泰籍华人许书标在泰国创建的泰国品牌。

上个世纪70年代,许书标的工厂研制出一款内含水、糖、咖啡因和维生素B等成分的饮料,取名叫红牛。

上个世纪90年代,红牛进入中国。伴随着那句“困了累了喝红牛”的广告词,红牛火遍大江南北。

不过现在我们有很好的替代品:东鹏特饮。

瓶装的东鹏特饮不仅口味不错,还比罐装的红牛更方便。特别对于开车的人来说,东鹏特饮喝几口后可以把瓶子盖上,需要的时候再喝。而红牛开罐之后就不得不一次喝完,不然会洒得一车都是。

4-金龙鱼

金龙鱼在国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金龙鱼不是国货。它是益海嘉里旗下的粮油品牌,而益海嘉里是新加坡丰益国际的子公司,同时也是美国ADM公司在中国扩张的其中一根触手。

替代品:福临门。福临门是中粮集团的品牌。

5-中华牙膏

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上海福新行牙膏厂推出了中华品牌。

中华牙膏最巅峰的时候,市场占有率高达百分之四十。

年,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上海牙膏厂“中华”牙膏。

替代品:云南白药、冷酸灵、纳爱斯、黑妹、两面针。

这些替代品都很不错,云南白药就不用多说了,我最近用了几个月的冷酸灵,感觉非常不错。无论包装还是功效,他们都有很多新的东西带给消费者。

6-哈尔滨啤酒

有人可能会发出疑问:连哈尔滨啤酒都不是国货?

虽然我也很遗憾,但它确实不是国货。

哈尔滨啤酒早在年就被百威的母公司收购了,占股99%以上。

年百威母公司又被英博集团全资收购,收购完成后的新公司改名为百威英博公司。

也就是说,哈啤集团就是百威英博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除了哈啤之外,国内啤酒的几大巨头里,只有燕京啤酒是纯国产。

所以我很久前就只喝燕京了。

上述几个是比较典型的容易被人误以为是国产的品牌。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双汇、小护士、白加黑、统一润滑油等很多品牌,他们曾经是国货之光,但因为各种原因,被外资收购了。

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一般都会直接收购我们中国的品牌。这是最省钱也最快速的。

因为收购中国品牌后,他们可以直接将这些品牌的渠道占领。

在当年没有电商的情况下,渠道为王,谁有了渠道,谁才能有销量。

占领中国品牌的渠道后,很多被收购的中国品牌就会被外资封杀、雪藏。

而外资只用收购这一招,就同时打击了竞争对手、获得了销售渠道,可谓一举多得。

虽然中国品牌经历了无数坎坷和冷眼,但好在属于国货的春天已经到来。

希望诸位同我一起,在国货有好的替代品的情况下,尽量支持国货。

1
查看完整版本: 告诉你,哪些品牌看上去像是国货,但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