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帝王和将军,通常都是被画家以画笔来描述、流传后世的,特别是有些颇具功德的帝王将相,人们都想要将他们神武英勇的形象流传后世、被人们所传唱。而古代又没有照相机,所以人们如果想要将人的长相和面貌、体态记录下来,也只能通过绘画的形式。
但如果我们观察中国古代的武将画像,就会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画里面的武将通常都是“大肚子”,再反观一些西方的画作和雕塑,比如大卫等作品,人体都是肌肉充实,那么我国古代的画作为何都要将人塑造成胖子呢?还是古代的将军历史上真的都是胖子?如果真的如此,一个将军挺着大肚子能上战场杀敌吗?
首先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说中国画的特点。众所周知,画像毕竟不是照相,特别是中国画,最讲究的是“意境”,强调“神似”。也就是说,画像中的武将在现实中可能并不是大肚子,画家其实是有意将他的肚子画大的,而这实际上是与当时的审美有关。因为在古代,“瘦”通常代表穷困潦倒,而“胖”则象征着富贵与权力,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中年男子肚子微微隆起,显得更老成持重,更有威严感,甚至由此而延伸出了“君子不重则不威”这样的概念,意思是体型不庞大的话就不够威风了。
因此,大家都致力于吃得肥肥胖胖,好塑造自己的威猛形象,表现自己的个人威望。而在今天看来,那些略有将军肚的武将,看上去确实比精瘦的武将显得更加威严。再加上中国古代大多是以文制武,大老粗一样的武将并不吃香,那些“恂恂如书生”的儒将才是最受人们追捧的,所以画师们画武将,一定要突出他们的有条不紊、神态悠然,因此古代武将的画像大多是宽袍缓带,一幅儒将打扮。
其实,除了审美因素以外,古代还真有大肚子的将军,比如安禄山,就是个三百斤的大胖子,还有三国时期的如董卓,也是个大胖子,他被吕布杀死后,百姓在他肚脐上插上灯芯,以他的脂肪作为灯油,居然可以燃烧很久。但据《后汉书》记载:“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说明董卓确实是个骁勇善战的猛将。而古代打仗,大多时候将军都不是亲自上阵杀敌的,而是坐镇后方指挥战斗。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将军“大肚子”是一个男人身份与力量的象征,并不是现代人眼中的“肥胖”概念。说白了,在当时拥有将军肚的人才能显得更有自信,上战场上不仅不会害怕,反而会拥有巨大的优势。我们都知道,古代多饥荒,人们常常吃不饱饭,在当时如果一个人肚子很大的话,就证明他家中仓廪充足,不畏饥寒。后来,男人拥有大肚子也代表了家庭富裕的象征,所以,画像也经常把位高权重的男人往大肚子的形象上面靠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