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行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通过水浒传论证,明代一两白银等于现代
TUhjnbcbe - 2024/12/20 14:55:00
白癜风怎么治疗的 http://www.xftobacco.com/m/

《水浒传》虽然写的是北宋时期的事情,但是其中套用的社会背景却是作者施耐庵所生活的明代。

囿于前朝史料获取难度极高的限制,导致施耐庵作为野生的小说家,基本不可能有机会详细考证北宋时期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住房条件、经济环境、交易货币、交通方式、饮食习惯等。

所以,对于《水浒传》当中的各种写实描述,其实不能基于北宋视角进行解读,因为其中反映的是明朝社会风貌,最典型的就是货币白银。

01

白银在古代是仅次于黄金的贵金属,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将白银与珠玉龟贝同列,用来制作贵重器物及饰品。但这仅限于贵族,普通百姓一辈子都没机会摸到白银。

所以,白银当时虽然贵重,也可用于交易,但是仅限于上层社会,不属于普遍流通性货币。

白银作为正式交易货币的记载,最早能够追溯到汉武帝元狩年间,主要是供丝绸之路的交易,时称“白金”。

而民间货币交易,一直到元代之前其实都不涉及白银,而是用铜钱。因为中国是贫银国,白银开采保有量极低,所以价值珍贵,仅限于国家层面的国库填充以及巨贾之间的大宗交易之用。

比如在《东京梦华录》当中有专门的物价记录,少则用“文”,多则用“贯”,这些都是铜钱的计量单位,丝毫不见白银的踪影。关于白银的“两”,仅在北宋给辽国的岁币中出现。

一直到了元代,因为有南方的海外贸易与北方的扩张掠夺,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使得社会上可供流通的白银数量骤增,此时民间虽然小额交易场景还是使用铜钱,但是白银已经不算是稀罕物,两者并行流通。

02

朱明驱逐的是蒙元,留下的是白银。

而且明朝在赚取海外白银方面更加丧心病狂,日本、美洲以及菲律宾等富银国所出现的白银,大部分都流入中国。所以,明朝时期的白银已经成为主流货币。

表现到《水浒传》上,其中到处都有使用白银的描写。

那么,明代白银的购买力究竟如何呢?

很多人习惯于用米价来折算,即明代大部分时候一石米价格都是七钱到一两。

1石=斤。

按照现代一斤米2元的标准,由此计算出一两白银等于现代元。

这其实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因为古代没有化肥、机械、农药,不但单位土地耕种所需付出的劳动力更多,往往一个棒小伙耕种10亩地都累得够呛;而且产量极低,亩产斤都是上等肥田。

而现代的联合机械化作业,一人耕种几百亩都毫无压力。稻谷亩产千斤,玉米亩产甚至超过斤。

用米价衡量,这根本就是刻舟求剑。

反而使用肉类进行衡量更具可行性,这是因为在我国古代,一直到清朝人口大爆炸之前,除了少数几个大城市之外,其他绝大部分地方都算是地广人稀,总人口与总土地的矛盾并不突出——虽然土地兼并严重,但是总体数量摆在那里。

肉类的获取难度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比如鸡可以散养,基本不消耗粮食。在唐贞观年间,朝廷禁止官员在驿站超额消费。而名臣马周在驿站额外吃了一只鸡,被人告发。最终裁定不算超额消费,因为鸡根本不值钱。

牛,可以放养——所以古代有牧童,体力弱、无法下地干活的小孩,却可以完美胜任放牛之类的工作。

猪,可以喂养野菜搭配少量粮食,出肉比相当高。

所以,古代肉食虽然也珍贵,但是在太平年景,没有人们想象那样高的获取难度——“黄州猪肉贱如土”、“丰年留客足鸡豚”。

根据《洪武计赃时估》,在明初一头生猪价格是二两白银。

1头猪=2两白银=2石米=斤米。

也就是说,1头猪=斤米。鉴于当时的猪比不上现代的育肥猪,所以一头按照斤算——如果抬杠是小猪仔,那就没法说了……

可见,2斤米的价格竟然是与1斤猪肉的价格相当,这与现代完全是两码事。

那么有人就说了:光吃肉算了,何必费劲巴力的耕种获得粮食?

其实不然,只摄入脂肪与蛋白质身体无法承受,需要摄入足够量的碳水化合物才行,就如同以前困难年代也有人用大对虾沤肥是一个道理。

此外,米可以长时间保存,以应对欠年,而肉却不行——要不怎么说是农耕文明更容易创造出灿烂的社会文化呢。

在古代普遍社会价值上,米比肉更重要。比如官员俸禄可以发米,却不可以发猪。

03

具体到《水浒传》当中,最直观的就是第十五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话说吴用为了拉阮氏三雄上贼船,到石碣村装大款:

“吴用取出一两银子,付与阮小七,就问主人家沽了一瓮酒,借个大瓮盛了,买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

一两银子,买了1瓮酒、20斤牛肉、2只鸡。

PS:关于明代民间是否可以吃牛肉,小编在《武松吃不到牛肉?别听历史科普文不懂装懂的瞎说,牛肉并非禁品》一文当中就专门论证。

即使是在生产力极高、食物不再稀缺的现代社会当中,购买这些东西也不是小钱:

20斤牛肉需要-元;

2只大鸡需要-元;

1瓮酒,就按照一箱24瓶的普通啤酒计算,也要80-元。

加起来就是-1元。

也就是说,即使是按照现代物价折算,一两白银也有元左右的购买力。

这在同样是成书于明代的《某某梅》当中也可以得到佐证:在第二十三回,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三人下棋,约定输着需出钱买金华酒,外加一个猪头——因为她们听说家奴来旺媳妇擅长烧猪头。

最后是李瓶儿做东道,派小厮买来一坛金华酒,一个猪头加四个猪蹄子——一共花了5钱银子。

先说金华酒,应该是当时一个品牌酒,档次未知。但三人作为当地亦官亦商的首富妻妾,喝的肯定不会是散篓子——其实不是白酒,而是黄酒,如果要在现代找到对标物,那应该是红酒。

对标品牌,且不说拉菲之类的,就定在国产张裕N解百纳档次。

1坛金华酒:元。

1个猪头:元。

4个猪蹄子:80元。

合计元。

而1两=10钱。

可见,两个名著是可以互相印证的,在饮食消费购买力上,明代1两银子就是相当于现代元无疑。

而在饮食之外,还有器具可供证明。在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鲁提辖在五台山下的铁匠铺定制了一条62斤的水磨禅杖,一口镔铁戒刀。

一共花了5两白银。

且不说物料,单说人工。书中已经点明铁匠铺有三人,鲁提辖当天回到寺庙惹了大祸,第二天被打发下山:

“辞了长老并众僧人,离了五台山,径到铁匠间壁客店里歇了……鲁智深就客店里住了几日,等得两件家生都已完备,做了刀鞘,把戒刀插放鞘内,禅杖却把漆来裹了”。

可见,至少打造用了三四天时间。

换到现代,技术工种的12天工时,起码也得3元吧。再考虑到古代冶铁炼钢技术的落后性,钢铁物料的价值肯定不是现代能比的。

所以这5两白银,肯定能抵得上现代元以上的购买力。

PS:现代在龙泉那边购买一把稍微像样一些的唐横刀、汉八面剑,都需元以上。好一好的就几万了——小编可以亲身作证……

03

古代社会因为生产力水平有限,饮食属于货真价实的稀缺物。所以,白银的饮食消费购买力,其实无法体现出真实价值。

如果想要客观分析1两银子在明代的重要性,那么可以引入一个“价值认同感”的概念,即1两白银对于人的吸引力。

在第十四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刘唐倒霉催的,酒后光膀子在灵官殿睡大觉,都能被官差抓——刘唐肯定不是安善良民,但人家此时是老老实实睡觉,就因为看着不像好人,直接绑起来抓走,执法水平堪忧……

如果不是晁盖搭救,刘唐可就生死难料了——敢说扛过杀威棒,却不敢说抗过“盆吊”、“土布袋压杀”……

那么,看看晁盖为了解救刘唐,送给了雷横多少钱:

“晁盖取出十两花银,送与雷横……”

给插翅虎送10两白银,就可以解救出一个犯人(官差都绑起来吊着打了,谁还敢说刘唐不是犯人?)。

如果是按照现代物价购买力计算,10两白银才1.2万元左右,这未免看低了一个武装单位掌握实权的大队长。

类似这种贿赂档次的还有很多,比如在第九回,林冲发配到沧州成为劳改犯,给了管营(监狱长)10两白银、差拨(监区长)5两白银,就可以谋一个无比轻松且容易挣考核积分的改造岗。

懂的都懂……

在第二十六回:“偷骨殖何九送丧,供人头武二设祭”,法医何九收了10两白银,就出具了一份虚假的验尸报告——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情,1.2万元就能打发了?

也是在这一回当中,武松为了让郓哥配合作证,给了他5两白银。此时郓哥的心理活动是:

“这五两银子,如何不盘缠得三五个月?便陪侍他吃官司也不妨。”

郓哥的家里有一个60岁卧病在床的老爹,平时全靠他街头卖水果为生。

如果折合现代物价,5两白银是0块钱,虽然能吃半年,但不至于能让郓哥豁出去吃官司——谈钱虽然伤感情,但是如果不给够钱,那绝对是耍流氓。

04

通过《水浒传》也可发现:明代白银虽然已经是普遍性货币,但是在民间流通中还是以重要交易为使用场合。

吴用拿出来的1两白银已经算是大票了.

第10回中,林冲在草料场附近的一个酒家,吃了一盘牛肉,喝了一壶酒,走之前还打包了两包牛肉,灌满酒葫芦,所付的也只是一块散碎银子——远不到一两。

好汉们来钱比较容易,可以论秤分金银,所以大手大脚的,属于高消费群体,自然出手就是白银——至少也得是散碎银子。

但普通百姓平时大部分时候还是花铜钱,而当好汉们不消费酒肉的时候,也是会花铜钱的——在第五十四回,李逵因为要迁就公孙胜,只能吃素,在买枣糕时用的就是铜钱:

“便去包内取了铜钱,径投市镇上来,买了一包枣糕。”

武松在阳谷县为兄报仇大摆鸿门宴,邀请对象包括姚二郎,此人是“开银铺的”,即铜钱与白银的兑换店铺。

所以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明代白银与铜钱的兑换比例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水浒传》第十六回是不是出现BUG的问题。

当时白胜一桶米酒要价“五贯足钱”。

在很多说法中,都是古代1两白银=1贯钱=0文钱。

如此换算,这一桶米酒就是5两白银:这酒是金子做的、还是桶是金子做的?

铜钱有“足贯”和“省陌”的分别,前者是1贯=0文,后者是1贯=文。

所以,1贯钱=0文钱的说法没错,但是1两白银=1贯钱就是离大谱了——也不知道是听哪个野生史家说的。

根据《宋史·食货志》,宋代一两白银最多时候能兑换六贯铜钱(默认“足贯”),这是因为白银在古代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属于名副其实的贵金属,价值非常高——所以给辽国、金国的岁币都是用白银。

在明初,虽然历经元代各种操作使得白银数量增加,但1两白银还是能兑换至少3贯铜钱——尤其是因为明初朝廷超额发行了大量的宝钞,导致一段时间白银兑换铜钱的比例奇高,很可能施耐庵就赶上了这个时间。

也就是说,白胜的5贯足钱,其实就是一两白银出头,考虑到一桶酒有三十斤,黄泥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种狮子大开口也不是不可以接受——君不见,春节高速堵车,一碗泡面30元。

至于白胜为何不直接说白银——可能是这小子作为破落户,平时抠抠搜搜花的都是铜钱,习惯了。

1两白银兑换0铜钱,其实那是晚明之后的事情,因为白银流入更多,导致银价一直在跌。

05

综合来看,明朝的1两白银,按照现代物价购买力来计算,大约是元左右。

但因为现代生产力高度发达,酒肉只在等闲。

而古代不用说酒肉,就是粮食都金贵着呢,恩格尔系数(饮食占消费比例)肯定是远远超过现代。

所以,评价白银不能单纯用购买力来计算,而是应该用“价值认同感”来计算。

明朝的一两白银,在价值认同感上,至少也得是现代的0元。

1
查看完整版本: 通过水浒传论证,明代一两白银等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