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山说他喜欢坐在巴士的最后一排,他喜欢看人,也喜欢后排视野所带来的某种安全感。他喜欢出差的时候,带上口罩,背着手绕着酒店走两圈,据说那是他最惬意的一种状态。
张一山在10岁的时候踏入剧组,比同龄人更早的接触起成年人,那时他已然觉得剧组如同“小的社会”,那会他在《小兵张嘎》里饰演集贤居少掌柜佟乐,这个性格胆小,但讲义气的小男孩角色也开启了他的演员事业,尽管后来的张一山还不觉得当时的自己懂得表演。很多人熟悉他是从《家有儿女》开始的,那个古灵精怪的顽童,曾经陪伴了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这部“中国式的摩登家庭”,最终随着长达数年的重播,成为了“当代我爱我家”,也正由此,很多观众对于张一山有了根深蒂固的印象。
闲暇之余,张一山的童年是在成堆的电影光盘中度过的,那会的他还是什刹海体校的学员,他因为成龙的电影迷恋起武术。8、90年代港产片中的成龙,是他的第一个银幕偶像,他至今记得“A计划”、“警察故事”,“醉拳”等片子,“小时候同学们喜欢的英雄是变形金刚、蝙蝠侠、柯南什么的,但是我最喜欢皇家警察”。
张一山(LiangZi摄,图片出自《山外有山》)
他偶尔还会重温这些电影,特别是当年的警匪片,他也看老版的,汤姆克鲁斯的“碟中谍”,他觉得那些角色是正义的,但不冰冷,温情、幽默,还带有一点点的小邪念,“那是他们的性格”,张一山说。
很多年后,他扮演过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血战湘江的李天佑;在《余罪》中出演了警校的学生;也在《我的父亲我的兵》中饰演了八路军战士,他细数自己在同龄人中演过最多的战争戏和军旅题材,他称自己跑过数不清的炸点,流过血,也吃过土。一切都像是圆梦,也像是既定的职业轨迹。“不过这几年好像全世界突然不再推崇那种英雄主义的电影了”,他有些留念那种激动,他觉得那是一个成熟期男孩子的特有的情怀,他觉得这些故事最吸引他的一点是——草根变成英雄。父亲常与他讲“小草精神”,在张一山的新书《山外有山》中,父亲题字,常怀感恩,看淡一切,对人谦恭,甘居后人;国有栋梁大爱无江,尔乃嫩草小爱纷芳。在书里,张一山洋洋洒洒写了万余字,他用第三人称描写自己:说出来怕显得矫情,我身体里常住着一个念旧的老人:他从夏日炎炎的新街口出发,哼着李宗盛的《伤心地铁》和王杰的《安妮》,对于一个90后的男孩来说,这些音乐老气横秋,他穿着白色背心,骨瘦如柴,步履矫健,从新街口到西单可以不走大马路,只需几个胡同便能抵达,这条路怎么走只有他和少数人知道。
那时燕京啤酒还都是两块五的大绿棒子,三五小伙伴几十块钱可以在路边烤串吃到打嗝。那时手机只能发短信和打电话,每月电话的分钟数还得算计着打,电话里说好下午两点在朝阳公园哪个场儿打球,人就一定会在两点都到齐。对他来说,情义和责任是最重要的,只要认定了的,那就是大半辈子的事了。
LiangZi摄,图片出自《山外有山》
他觉得自己有点复古,像一个活在当代的隔代人,不舍得给自己花钱,也不知道追潮牌衣服,他喜欢穿牛仔裤和破球鞋,手机里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