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日后,由中国酒业协会提出的《工坊啤酒及其生产规范》团体标准将会正式实施。
从年开始,中国酒业协会就已经开始筹备这个“团体标准”的拟定,经过多方代表的讨论与商定,最终在年4月25日通过(并在10月1日正式实施)。可以说这个标准从开始提出,再到研讨过程,直至最后确定,都牵动着整个精酿啤酒乃至啤酒行业从业者的心。像我最关心的,是以下几点:
1、工坊啤酒到底是不是等于精酿啤酒,我们以后不能叫自己的啤酒为精酿啤酒了吗?
2、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是什么?我们要在那天开始执行或者去遵守一些什么吗?
3、国家到底会给我们哪些支持,哪些限制?工坊啤酒到底是在支持小型啤酒厂,还是在打压?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掰扯掰扯。
时间回到—年,国家为了更好的监控品质管理,颁发了食品行业生产管理QS系统的法规,又把瓶装时速的最低标准定在了瓶,所以当年第一批试图从业于小型精酿啤酒厂的人蠢蠢欲动的时候,在生产许可的申请上都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没有办法通过正常手续取得正规生产许可,小体量的从业者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开店,在店里酿酒、在店里出售的形式(类似于大家熟知的自酿啤酒坊,或者提供现场鲜酿啤酒的巴西烤肉店),先行把自己的品牌运作起来,待产品销量上升之后,再选择去已经获得生产资质的大型啤酒厂进行代工。行业内大家熟知的高大师啤酒、熊猫精酿、牛啤堂、拾捌精酿等品牌,都走的这条路线,从而逐步发展起来。
在随后的三四年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新兴的行业试图建立自己的精酿品牌,有些人找到了办法拿到了生产许可,但更多的人还在走老路,毕竟有一条线是大家很难跨过去的——瓶的限制。所以要么大家继续各显神通,要么掏大钱建一个符合标准的中型以上啤酒厂。
高岩(高大师精酿啤酒)
单就这一点,我跟高岩沟通过一些,因为他是最早从业的一批人,工坊啤酒标准的制定过程他也参与过一些,所以他的看法直接代表了一些我们经历以及正在经历的现实:
大家有需求,发展有问题,相关的管理部门自然是能看见的。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酒协很早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