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行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青岛啤酒交流纪要
TUhjnbcbe - 2021/6/20 15:51:00

时间:年4月14日

出席专家:青岛啤酒销售专家

QA

Q:介绍下21年一季度青啤产品的动销情况,包括销量、吨价增速、高端产品的表现?

A:1)一季度青啤销量是万吨对比20Q1增长了56万吨,同比增长35%,同比19Q1对比增长接近2万吨,同比增长接近1%。分区域看,山东增长13万吨左右,陕西增长了将近6万吨,东三省每个省都增长了将近2万吨,河南增长接近2万吨,这是增长比较多的区域。

2)吨价的增速公司没有公布,但有数据可以参考。今年1-2月份,青啤销量同比去年增长38%,对比年增长0.6%,1-2月份的营收对比19Q1同增11.4%,有10%的增速是这两年产品结构改善和提价带来的。

3)整体产品结构对比去年有比较大改善。像纯生、经典,特别是超高端产品增速远高于平均水平。听装酒的增速低于整体,虽然他还是在增长。另外超高端一季度有80%的增长,主推的白啤和皮尔森同比有%的增长。

Q:21年的销量和吨价有什么规划?包括高端产品的规划?

A:1)销量:公司有接近30个分公司,销量规划按照两个口径来的,一个是给团队发绩效的标准,要求做到万吨;另一个挑战目标是万吨。今年如果青啤节奏把握得好,万吨是有机会的。

2)对比历史同期:今年一季度我们实现了万吨,同比年就增长了2万吨。但年的时候,上半年压货比较多,增长比较快,但到三季度就下降了10多万吨,因为上半年压货导致库存太大。青啤历史上最高销量是年,那一年做到了万吨左右。14年一季度万吨多,所以今年的万吨对比年历史最高纪录差了多吨。公司是考虑到整个库存的健康,没有刻意把这多吨压出来。青啤现在全渠道的库存水平达到了年以后最好的水平了。

3)收入和利润规划:21年营收接近个亿;营销端利润增速规划相对保守,大概是25%。

Q:百威、华润都加大了销售费用的投放力度,如何看待高端啤酒市场的费用投放?后期是否会演变为价格战?

A:1)目前我了解的市场(好几个省份)是没有感受到百威加大费用投入的,相反它在今年1月份提完产品的价之后,并没有把费用返还到渠道(收回费用)。百威在1月份的一个经销商会议上提出要加大费用投入,但是否全国、全渠道加大费用投入,这个信息不太准确。

2)雪花在高端的品牌、品鉴、关键人的拉动上确实加大了费用投入。这是因为雪花在去年组合经营、全渠道突破后,整体的动销不太理想,加大费用投入可吸引消费者。

3)整个行业短期不会恢复到18年的价格战,在一些细分渠道、占领品牌的细分场所,竞争可能会加剧。但从整体来看,大家目前费用投入、买店强度都很理性,因为今年成本端的上涨带来不少压力。

Q:为什么去年听装酒增长比较多,今年放缓了?目前青啤罐化率是多少?

A:1)去年因为疫情,主要销售渠道是KA、大流通,今年听装酒是全渠道销售。从整体结构看,瓶装酒的比例在上升,听装酒占比在下降,但听装酒整体销量的绝对值在增长,今年Q1听装酒的增速同比增长32%。

2)青啤的罐化率在31%-32%。

Q:玻璃等包材成本上涨,公司将如何应对?是否会减少促销?

A:主要措施是开源、节流、提价。

1)开源:做大销量提高市场占有率,把产能释放出来,固定成本能通过做大销量抵消。主要是提高销量,提高听装酒的占比,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比。

2)节流:管理能力上的提升。比如:

①为应成本端的上涨,让工厂集中化生产,匹配供应半径,形成规模化的效应。由于之前SKU较多,不同区域的SKU不统一,公司组织开会统一SKU,这样就能实现集中化生产。举个例子,云贵川渝、广西五个省,我有三家工厂,不同工厂生产不同产品然后往外供。现在让纯生、经典都在成都工厂生产,崂山、清爽都在泸州工厂生产,南宁工厂生产其他产品。以前算上运费支出,集中生产成本大于分散生产;现在原材料价格上涨、损耗压力加大,物流的压力却小了很多,运输不再是主要矛盾。现在把运输弹性扩大、生产规模化都能使成本端改善。

②加强托盘和带板运输。

③整体成本端压力比较大,在20年4季度,公司已识别到成本端风险,也做了提前应对。我们加大新瓶的备用量,去年年底盘库的时候,制造中心多采购了几千万。

④回瓶的新国标推迟了三个月(本来5月实施,推迟到8月),我们有更多时间建立回瓶中心。

3)提价:1-3月份在不同区域、不同产品有提价信息,4-6月大幅提价的可能性不大,到三季度我们在有些区域是有很大可能性提价的。

Q:20年青啤对于华润、百威的量、价表现都更好,21Q1的数据对比19年提升,也接近历史新高。我们现在的状况和过去相比,与竞品的竞争更占据优势,原因是什么?渠道营销有没有本质变化?

A:主要还是内因。

1)公司在市场化竞争过程中,意识到了我们依托以前强的品牌力,在营销端确实有很多工作不到位。从18年*董事长上任后,他对于整个集团公司的管理改变,使集团内部高度一致的,把销售和制造捆在一起。以前的产销分离隔得很远,现在隔得没那么远,内部竞争力是加强的。

2)在各区域的经营方面,我们现在经常开经营分析会,会把区域的量利增长、下降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对内部的压迫较强。

3)青啤这几年实施“聚焦沿*河流域+打造东北大粮仓”这两个战略,都很成功。虽然青啤在东南、华南等沿海城市掉量、掉利润,但东三省、内蒙、河南、河北的增速远超福建、浙江等掉量的区域。这样的好处是我们形成山东的基地圈(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把沿*河流域连线发展起来后,等市场占有率提到一定程度后,公司对于打造的基地市场就掌握了价格、促销的主导权,包括工厂的集中化生产、品牌费用投入聚焦,人员聚焦,这些能释放出很大的品牌效应。15-16年这些区域销量占比是57-58%,现在占比能达到接近70%的水平。

4)有行业因素影响。随着高端酒的快速发展,在消费8块及以上的啤酒时,更多消费群体识别到啤酒本身的品质问题。青啤的品质有百年历史传承积淀的优势,所以去年疫情之后,我们临期酒的自然点击率、动销、二次购买率都要明显高于竞争对手。所以即便是在日期不好的时候,我们也能快速消化库存。我觉得在未来高端化发展进程中,青啤在酿造端的优势会进一步显现出来。

Q:这几年我们产销分离的模式有哪些具体变化?

A:举个例子,山西分公司总经理管整个山西的销售,另外在太原的工厂里面有厂长,但当时山西分公司的总经理是不能垂直管理厂长的。因为厂长的工作直接汇报到制造中心总裁,而山西分公司总经理是直接向营销总裁汇报工作,所以有时产销会有一些冲突,导致产销不协同。

如果产销协同,会产生1+12的效果。比如淡季,销售经理可以直接把工厂里闲着的一两百人调到市场做终端维护、社区推广。现在销售经理虽然不能调动工厂员工,但经理、厂长都会去总部沟通协调,协同性比以前强多了。

Q:提价是渠道层面,还是出厂价?二季度是不是不太可能提价?三季度会提价吗?

A:1)出厂价的提价。

2)因为一季度有部分sku在一些省份进行了调价。二季度现在有两个问题:①二季度同期基数很高,压力很大。②进入4月份后,明显感受到我们的订单进度下降,因为全国范围内气温回升很慢,很多区域气温降低明显。我们也问了主要竞争对手,大家4月的订单进度都明显慢于3月的。气温对于销量影响很大。

Q:目前百威、华润的销售情况?

A:百威、雪花的销售量和利润没有准确数据。

1)从新鲜度上看,青岛好于雪花,雪花好于百威。

2)从渠道反馈上看,目前雪花、青岛的经销商比较稳定,跟厂商之间的协同性好。但百威经销商通过放掉一年的业绩,去解决前期积压的费用、库存问题,厂商协同更紧密了。但他们今年1月份提价,提价的部分没有返还到渠道上一分钱,而且终端进店价、零售价没有全部涨上去。经销商、终端店牺牲了一部分利润,所以3、4月百威经销商情绪波动比较大。

Q:长远来看,青啤和百威在高端化上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未来高端化的规划?

A:目前,百威对比青啤、雪花、燕京,在高端市场还是占据了很大优势。但在18、19年后,青啤、雪花在高端酒上对比百威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因为:

1)厂家本身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在高端酒开发、产品组合、宣传品牌培育上做了很多。百威之前在做的音乐营销、体育营销,我们也在做,现在营销策略雷同,大家与百威的营销差距在缩小。

2)国内消费者越来越懂啤酒,百威作为国际品牌,以前存在天然的品牌优势,但现在在消费者心目中这种已经降低。我们做过调研,在不做终端拦截、促销的情况下,15-16年纯生瓶产品,百威能卖70瓶、青啤20瓶、其他竞争对手10瓶;现在百威50瓶、青啤40多瓶,甚至局部市场青啤还能超过百威。消费者现在挑选啤酒主要看酒精度、麦汁浓度、新鲜度、产地,绝大部分百威是地产酒。所以从品质上来说,大家的差别没有太大。

我认为未来几年,青啤和雪花会进一步缩小和百威的差距。如果百威没有适合中国营销策略、没有丰富产品线,雪花和青啤未来是可能赶超百威的。

Q:同等价位的酒,消费者会从什么指标来评判酒的质量?我们感觉舶来品会好一点?

A:1)消费者有自己的口感,大部分消费者是从麦汁浓度、酒花香、入口顺滑程度来判断的。2-3块钱的酒喝起来可能像水,没有啤酒花和麦香。青啤在原材料、发酵期上要求更高,制造成本也会上升。2)还有一部分群体判断品质好坏是看第二天是否上头。对比崂山、山水,纯生喝完第二天人会相对舒服一点。

Q:百威、青啤同等价位产品在品质上有明显区别?

A:高端酒是分目标群体(比如有些人专门喝纯生、黑啤、白啤),目标群体消费完会评判酒的好坏。青岛啤酒高端品跟国际品牌对标,是完全不输对手的,甚至高于对手。在盲品测试中,青啤在行业内排名能在前二。

Q:青啤跟国内其他厂商现象级的产品有何差异?

A:乌苏的成功在于针对某个细分市场,并不违背行业整体高端化的趋势。①现在行业的趋势是容量越做越小,从毫升做到毫升、毫升、毫升,但乌苏走差异化竞争,直接把容量做到多毫升。②行业的趋势是度数越来越低,但乌苏度数越来越高。③乌苏依附于渠道的优势(彪悍风的西北烧烤店、拉面店、餐厅)去抓住主要的细分群体,实现销量的增长。

Q:青啤一季度各个渠道占比怎样?恢复怎样?

A:一季度分4个渠道:KA、夜场、餐饮、流通。

1)KA:占比12-13%,对比去年Q1占比下降两个点,因为去年疫情后,百威、其他快消品,在永辉、家乐福、沃尔玛这种大商超的销售占比都下降。疫情全面缓解后,消费者没有像去年一样去大商超里购买东西,但我们是全渠道运作,所以KA占比呈下降趋势。

2)流通:占比37-38%。我们相对去年有4-5个点的上涨,因为现在听装酒、家饮快速发展,整体大流通渠道是在快速上涨。

3)夜店:占比是10-11%,有所下降。因为:①年初疫情反复,关得最多的是夜场;②今年国家对商务KTV的管控很严,营业时间、上座率都受到影响。

4)餐饮:占比接近40%,对比去年上涨,但长远来看大流通在上涨、餐饮在下降。之前有做调查,14-15年传统流通+ka销量占比41-42%,到18-19年达到了47-48%。剔除受疫情影响,我们预计到21-22年,整个大流通渠道会超过现饮渠道(包括餐饮、夜店等)。因为现在整个啤酒消费场景多元化,未来餐饮渠道会持续往下走。

Q:百威餐饮、夜店现饮渠道大概占比多少?

A:百威夜场占很大部分,估计夜场占比四分之一左右。

Q:青啤主推的白啤、皮尔森的量级是多少?这两个产品在青岛高端产品矩阵中承担什么角色?主推的点是什么?

A:1)规模:白啤一年有6-7万吨的规模,发展势头非常好。今年一季度增长了将近1万多吨,同比增长%,可能是白啤到了风口,整个行业在快速发展兴起。皮尔森年才上市,规模刚开始就2-3万吨,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了%(增长2-3千吨)。

2)定位:青啤产品线是最高端往下走分别是百年之旅、鸿运当头、奥古特、纯生,两个产品定位是在奥古特和纯生之间,比纯生高档点。两个产品:①从价格上来说,没有超过15块钱一瓶,它具备很大放量可能。②百年之旅口感好,但度数、麦芽度的问题,请客一顿只能喝几瓶。白啤、皮尔森一顿可以喝2-3箱。③白啤现在针对年轻、女性消费群体,这种群体在快速成长,这和市场趋势是吻合的,所以白啤具备放量的可能。

3)策略:高端酒现在除了抓渠道、终端以外,更多要延伸到消费者、品牌培育,需要跟消费者建立联系。比如品鉴活动,超高端品鉴会之类,能培育消费领袖,会直接带来超高端产品的增长。

Q:10元以上的产品量大概有多少?这两年奥古特、鸿运当头是不是有下滑的趋势?

A:1)规模:超高端有30+万吨,纯生系列有90万吨,总共万吨。在某些区域卖8块,大部分区域卖10块,19年大概有30万吨。这样10元及以上是多万吨。

2)增速:①鸿运当头每年都在往上走,但增速比较慢。②奥古特前两年有波动,因为刚出来的定位就错了,想让奥古斯特把高端全部占住,所以在所有渠道都铺货。但现在我们把奥古特的人物画像改变了,定位成35-45岁的成功商务男士,营销也变为针对父亲节等更符合产品定位的活动。去年奥古特开始恢复成正增长,我们预计奥古特每年的复合增速在15%以上,经过几年最终达到8-10万吨的规模就可以了,保证能抓住这一部分消费群体。对于另一部分细分群体,我们会出其他产品去覆盖。

Q:对于原浆、生啤品类的未来发展情况怎么看?

A:1)原浆有7天保质期,它对冷链,运输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正常的话是公里的辐射半径。我们在全国有60家工厂,所以市场空间是非常大的。比如在我们弱势的市场(雪花的基地市场),有很多纯生经典都铺不进去终端,但我们的原浆能像一样,进行硬铺货,不交任何进店费直接售卖。竞争者也不会去全面拦截,因为很多地方是地产的,不能全面满足消费者、终端老板的需求,铺货进去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如果我们把60个工厂的优势发挥出来,还是要很多潜力可以挖,因为我们工厂所在市场的原浆铺货率还不够高。

2)借助电商平台,因为他的物流有很大潜力,原浆去年在电商平台上增长%。原浆先接受订单,接受订单后会通知消费者什么时候生产,在两天之内会保证消费者收到货。比如周三下单,会通知消费者预计周五生产,预计在周六或者周天消费者就会收到货。

Q:去年山东省换了大区营销总,山东整个情况有没有好转?

A:1)山东九月份换了营销总之后,连续7个月销量正增长,一季度增长了13万吨。但是对比19年还是有接近2万吨的下降。19年上半年压货压得比较狠,实际今年一季度在山东的终端出库量大于19年的。

2)但山东到底有没有扭转的趋势,还需要时间去观察。因为山东那边的团队梳理、产品和经销商网络的优化只要把工作做下去,它就会有直接的效果。以前山东团队相对保守,现在换了老总后,业务团队、经销商团队的紧迫感加强,会把我们原有终端的库存、深度化指标做得更好,这些正常就能直接带来几万吨销量的增长。但后续增长有没有持续动力,还要看团队、运营调整的结果,再结合经销商的开拓、优化,还有产品线的梳理、价格体系的调整,明年才能看出山东的情况有没有好转。

Q:华润在山东某些区域也造成了一些竞争,现在山东的竞争格局是怎样的?

A:青啤和雪花最主要的竞争集中在鲁西南那一片,包括济南、菏泽、枣庄,济宁。

之前终端店、经销商反馈,青岛啤酒在提价之前都不赚钱。去年经典提价之后,零售从6块涨到8块,一箱多了24块钱的利润,这24块钱就分配到渠道、终端上,终端店反馈青岛啤酒又有钱赚了。所以雪花勇闯在那边的上升势头被遏制住,虽然还在涨量,但势头比以前慢。在整个山东,青啤的自点率还是要比雪花高。

Q:山东是青啤的强势市场,未来通过山东区域继续提价还有多少空间?

A:主要是通过产品组合,直接提价可能性不太大。

1)山东要利润空间非常大,按理我们C+类以上的店都要铺上纯生,但现在纯生在山东的铺货率只有60%+,还有30%多的可以叠加进去。

2)山东有接近万吨的崂山等产品,这些产品一方面可以向经典靠拢,另一方面可以向听装酒靠拢,里面可整合的空间非常大。

3)白啤、皮尔森这些产品,去除KA、夜店渠道,在山东餐饮、流通渠道的铺货率有20%多,还有很大空间。

4)今年山东的经典、纯生直接提价不太可能,山东今年还会提价的产品是崂山、银麦。

Q:10元以上有多少吨?拆分下?

A:加上有万吨。纯生90万吨,有30万吨。超高端很分散,一共30多万吨,白啤7万吨、皮尔森2万吨,奥古特4-5万吨,鸿运当头4-5万吨,原浆3万吨+。

Q:纯生在10-12元价格带吗?

A:主要是12元,10元的占比不超过20%。

Q:的价格介绍下?

A:大部分地区卖10块,很少地方卖8块。在市场如果纯生卖12,就卖10块,经典就卖8块。有些三四线县城、城乡结合部可能纯生卖10块,卖8块,经典卖6块。

Q:餐饮、夜场渠道高端化的差异在哪里?夜场渠道一定需要大商吗?

A:夜场渠道分为三种:商K、量贩、酒吧。

1)商务KTV一定要通过专业的经销商去锁定终端,然后把产品带进去。想通过硬铺货是铺不进去的,因为小一点的商务KTV一年买店费用80万-万,大一点的万-万甚至上千万的都有。如果不通过专业的渠道网络你是做不进去的。

2)量贩的渠道壁垒也很强,但因为现在整个国内量贩严重过剩,现在生意不好,所以促销套餐活动比较多。这时候的优势是一些高端酒去做大力度的促销拉动,量贩会给一定的套餐周期。量贩也要找到主要的供货经销商去合作进去。

3)酒吧相对比较简单,因为酒吧售卖的产品比较多,一个酒吧可能会有几个经销商同时供货,所以我们能进去,竞争对手也能进去,这时候就看谁的终端指标做的好。吧台、冰柜、酒水菜单、酒水提成、品牌推广、消费者拉动这些直接影响产品在酒吧的市占率。

Q:为什么商务KTV有很高的渠道壁垒?

A:商务KTV结款周期很长,我现在管的一个经销商做了10家商务KTV,一共投了0万进去。这意味着一般的酒水经销商做不了KTV,资金就能把经销商压垮,还要有一定的社会资源。一般的经销商他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

Q:重啤做高端是不买店的?您怎么看待做高端化的不同模式?

A:1)像、乌苏,可以通过网红性质直接做硬推广,我认为未来2-3年在市场上没有任何问题,还能进一步扩大。

2)但如果乌苏要全国化布局,它只依附于西北餐厅、夜排档是很难做成的。他真想做成青岛的经典、雪花勇闯天涯这样在中餐、烧烤餐厅全渠道推进的时候,终端肯定会要进店费。

3)像现在做硬铺货,这两年都没有问题。比如在成都市场,雪花买了很多专场店,但去铺货,是能正常进行售卖的。消费者要喝白啤,但雪花拿不出对应白啤产品,终端只能售卖。但我们不能保证3~4年后,雪花没有对应的产品出来。雪花可以在终端对拦截,比如说隐藏销售(不允许摆在吧台、不能摆陈列、不能放在冰箱、不能上酒水单),这时有很多方法可以去遏制这个产品。大厂买的协议店越多,未来高端酒发展所提供的平台就越大。这种买断促销权的策略在餐饮、夜场渠道都一样。

Q:啤酒产品多元化导致餐饮的占比是往下走,这个逻辑和高端化是否违背?考虑餐饮有社交属性,不应该是餐饮高端化的趋势更明显吗?

A:餐饮里品酒的少,拼酒和豪饮的多。现在餐饮里出量的主要是烧烤店,夜排档、中式火锅店。反而是AB类大酒店不出量(一餐饭鸿运当头只能喝几瓶)。目前,高端酒发展最快的渠道是社区旁的便利店,在这些店里小瓶酒发展很快,像、科罗娜、白啤增速非常快。

Q:去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社区便利店增速提高,以后的趋势怎样?

A:这不仅仅是去年疫情因素,未来还会持续。因为现在家饮消费比重越来越高,啤酒的女性消费群体也是在快速成长,对于产品有粘性的消费者都会在意产品的品质。

(调研纪要源于网络信息平台,相关方如有异议可与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岛啤酒交流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