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第五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草案开始公示,位于荔湾区的76处历史建筑有了“度身定制”的保护利用规划。西村街有三处历史建筑入选,分别是广州啤酒厂麦仓旧址、西增路30号民居、美华后街7-3号民居。
广州啤酒厂麦仓旧址
广州啤酒厂麦仓旧址,位于西村街西增路63号OE原创元素创意园内,建于-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保存良好,见证了西村作为“广东省营第一工业区”的辉煌历史,是颇具历史研究价值的实物资料。
建筑坐落于增埗河南岸,隔着窗户可看到对岸的高层住宅小区。
麦仓主体结构是十二个混凝土圆筒仓,筒仓顶层是58米乘7.5米的长盒子建筑,四壁白墙,墙壁上有采光高窗,地面布满方形孔洞,原江边运来的小麦,输送至麦仓顶层,倒入中空的麦筒,取用时可从下面打开输送。草案显示,保护要求活化时注意保护和展示筒仓粗壮有力的工业遗产特征。
草案同时鼓励建筑改造成创意办公、特色餐饮、书店、旅游观光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
建筑底层和部分内部可利用空间被改造成了办公场所,有不少商户入驻。
西增路30号民居
西增路30号民居,建于中华民国时期,为带庭院的砖混结构2层建筑。建筑保存状况较好,是荔湾区保存较好的近现代独立住宅。
建筑位于院落中间,平面地形不规则,红砖外墙,设陶制落水管,北侧带六角形偏间,建筑西北向、南向、东南向均带凸出阳台。北向设一梯间,混凝土楼梯直通二层。保护计划按原貌修复外墙残损,并下埋电线。
美华后街7-3号民居
美华后街7-3号民居,建于民国时期,砖混结构,高2层,是荔湾区保存较好的近现代独立住宅。
建筑为红砖外墙,一侧有陶制落水管,正立面二层为凸出阳台,两侧设圆柱支承接,仿立克柱头装饰。一侧带六角形偏间,各层均设窗,窗洞比例竖长,两扇大门有拱形门洞。
草案显示,建议延续居住功能,要求下埋电线,恢复建筑里面的美观度。
荔湾76处入选,体现西关特色
第五批次历史建筑共处,其中荔湾区共76处,是广州商贸建筑、骑楼,体现西关特色的风貌和价值建筑代表。(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广州市第五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草案全文。)
本次规划为历史建筑的利用提出了四大原则:合法、适度、多元和开放。多元化利用即要求历史建筑的利用方式应该避免同质化,适应所处地段的区位特点和不同社群的使用需求,鼓励适度混合的多功能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