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绿交融创智乐活
规划方案鸟瞰图
东南大学团队的方案主要分为前期研究、专项研究与专项设计、总体规划与重点地段设计四部分。围绕“什么是未来城市,什么样的未来城市适合三江汇”的核心问题,以生态、产业、交通、场所四大专题为主线,在对其进行详实问题分析、精准策略落位与科学集成评价的基础上开展规划设计。以期塑造出保育本底、绿色发展的生态之城;因地制宜、融合发展的融创之城;智慧出行、便捷生活的智行之城;活力创智、乐山乐水的乐活之城。
总体设计思路项目亮点针对三江汇目前所面临的生境破碎、产业结构落后、交通不便、场所风貌混杂等现状问题,提取生态、产业、交通、场所的相关要素对场地进行参数化集成评价,分别采用土地建设适宜性分析、未来产业承载力分析、OD成本矩阵、场所风貌量化分析技术方法对以上四维度加以逐一集成评价;并通过评价重分类,叠合四维度分析结果形成最终指导规划的场地开发潜力综合评价图。结果表明,东江嘴开发强度可以相对较高,可引入新的产业和活动,激发场地活力;长安沙以保护为主,宜对于核心区域进行风貌整理和更新;义桥的开发重心集中于东南边缘地区,腹地则仍然延续和更新原有的产业及肌理。场地开发潜力综合评价图在科学集成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状问题融合国内外前沿经验,提出生态、产业、场所、交通四个方面的对应策略举措。01构建生态安全形成可持续体系生态方面,为解决良好的生态基底与未来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整体低影响低介入的开发模式,两步走的治理手段。第一阶段以构建生态安全为目标,对场地进行治理和修复;第二阶段以形成可持续体系为目标,编织蓝绿系统,采集和利用场地能源,形成自循环系统。左图:第一阶段维护生态安全,右图:第二阶段形成可持续体系02融合多元产业智慧发展模式产业方面,为解决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与未来产业升级需求之间的矛盾,应形成以农业为基础的多产业融合,提出GCSA“农业+”的智慧发展模式。通过将智慧产业与农业结合,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缩短产业链,形成产业自循环。GCSA“农业+”智慧平台03生态复合产业时间叠合空间场所方面,为协调场地肌理与未来功能活动的矛盾,提出打造生态复合产业的综合形态模式:城郊风景。以时间叠合空间,将场所的塑造策略分为时、空两大类型,形成支持活动空间的景观+都市的形态系统和以时间要素为主叠加的事件系统。左图:生态复合产业,右图:时间叠合空间04生态导向设计智慧结合慢行交通方面,为协调场地的通过性与停留性的矛盾,基于生态与产业的策略构想,提出承接特色交通、构建生态导向的交通设计系统、发展智慧慢行系统三大承接策略。以实现内通外达、智慧多元为目标,依据上位规划将绕城高速改线为隧道下穿,完善道路等级系统,引入水上巴士和智慧轨道交通系统;结合产业、文化、生态、交通3种特色交通组织方式,以特色骑行与智慧公共交通结合的江堤环带、以生态林带与智慧交通结合的景观道路、以交通、公园、生态湿地、特色活动结合的高低线公园。以生态为导向的交通网络系统
01方案生成方案生成过程设计在生态、产业、场所和交通方面采用不同的保留与改造策略。在保留原有蓝绿空间本底的基础上,对于现状水域、绿地系统及廊道加以整合优化;改造原有村落,注入新型业态,重塑村落活力;延续原有重要对外交通且对高架进行生态景观化改造,引入多种智慧交通模式。规划总平面图
规划方案充分尊重生态本底,在梳理水网、整合绿带、保留农田的基础上,置入特色公共空间,形成丰富交织、循环供能、活动承载力强的蓝绿系统;绿地复合产业,引入GCSA“农业+”新型智慧服务,形成未来公园产业发展新范式;更新场所风貌,保留特色风貌,更新门户节点,形成疏密有致、尊重自然基底、功能分布合理的场所体系;创新交通模式,城市便捷快速交通与智慧慢行系统相结合,街道与景观结合形成特色游步道系统,构建层级丰富、体系完整的交通网络。02空间结构方案形成双轴联动、三核共生的总体结构。以长安沙为绿核,一条生态绿轴贯穿东江嘴与义桥片区。东江嘴与义桥片区的产业依托智慧交通布局,互相联系形成智慧产业发展轴。三核则由东江嘴新型农业创智核为场地提供经济支撑,长安沙生态核为都市绿肺,义桥艺术文化核传承场地文脉、提供文旅资源。规划总体结构图03支撑体系在总体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对生态、产业、交通、场所、游憩、智慧六大体系进行了专题深化。规划六大支撑体系
综合核心设计目标、规划理念以及开发时序,选择三江汇绿心公园的三个片区作为重点地段展开详细设计,为指导绿心公园启动实施提供规划指引。从生态与交通出发,选取东江嘴场地内现有高架进行绿色改造,缝合场地、激活基础设施,形成公共开放的高低线未来公园。高低线未来公园采取多层互动、周边渗透、活动串联、体块置入、蓝绿交织等策略,复合周边生态基地特色,挖掘活动潜力,综合改造为生态、公共的高架公园。左图:农业集市段高架桥上空间,右图:农业集市段高架桥下空间从场所出发,选取东江嘴南部现有村落进行有机更新,打造原住民与游客共生的、具有丰富活动体验的旅居小镇。旅居小镇选取东江嘴南侧临近码头和大型工业建筑遗址的吴家村区域,与原住民共生,进行有机更新与场所营造。左图:新农业试验区,右图:文化艺术街区从产业出发,选取义桥北部打造智慧农业博览园。综合考虑浙江省特色农业资源、以及规划中所提出的山水生态活动带,将具有特色产业节事加以落位、实现农业用地有机更新的农博园。以自然为基底,义桥农博园进行了GCSA特色农业模式的产业落位,旨在打造杭州市十三个区县的新型农业示范基地,智慧农业旅游先锋区。左图:萧山啤酒迷你工厂,右图:坚果课堂
三江展卷古今交汇城野共生北京林业大学团队围绕生态基底、公共生活体系和区域风景文化三大议题开展了详实了前期研究,并以此为线索展开规划方案设计。北林团队绿心公园的总体定位为:三江展卷,古今交汇,城野共生,具体体现为构建蓝绿交织,生态激活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有机链接,杭韵诗居的低碳生活实践区;山水入城,三江展卷的风景。规划结构推导图规划平面图鸟瞰图分区规划结构(从左至右依次为:东江嘴、长安沙、义桥)
打造弹性江岸,保障防洪安全;
完善场地水网,消纳雨洪径流;
营造活力生境,保护物种多样。
水文方面,依据上位规划的江岸防洪标准,部分区域进行退堤处理,以20年一遇洪水水位为参照设计滨水弹性空间,结合开辟多条泄洪通道扩大行洪面积,并依托其创造多样的滨江生境。进一步拓宽行洪面积,创造多样生境。内部水系部分则通过对潜在径流和易涝区域的识别,结合现有水网系统完善农田和聚落的排灌体系,并构建山-田-江相连的区域水网系统。
山-田-江相连的区域水网系统构建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三江汇地区的本底。针对规划中林地、滩涂、湿地等多样生境类型,提出不同策略以优化生境条件,构建多元生态系统,最终形成了约1.8平方公里无人林地生境天堂,约2.8平方公里的兼顾科普功能的弹性滨江湿地,约33.84公顷的河滩生境保护区,总长约为23.7公里的带状公园系统以及保留了约5.2平方公里的农业片区。
生态规划结构
融合蓝绿空间,建立人本视角的宜居街区;
依托三江汇整体交通规划,引入多元的出行方式;
承接周边产业,辐射形成完善的公共活力场景。
规划保留了场地中原有体现区域多元地域景观特征的多样聚落类型,并结合周边规划产业引入新的场地触媒点以活化这些社区。此外,区域依托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构建了多样的公园系统和绿道体系,形成了多样的公共生活场景,以满足原住民、市民和游客的公共生活需求。
左:社区分布及可容纳人口,右:聚落类型及分布市*交通方面,规划利用多种出行方式构建场地与外部连接的交通体系,内部则结合产业规划对场地的现状交通进行改造与完善;慢行交通由步行与自行车系统共同构成,通过三种主要道路类型连接各个公园绿地,并形成不同场景特征;水上交通主要为轮渡线路及水上巴士游览体系的梳理,三江四岸的连接保留了轮渡形式,并在现状基础上增加了湘湖渡口。
慢行体系规划
依托自然本底书写“十景”新篇,利用场地遗存发扬历史文脉;
重塑湿地—人居—远山的山水层次,打造独具富春意蕴的风景画廊。
区域风景文化方面,规划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从区域相关的诗文和山水画中提取了对应的风景主题,并进行现代生活场景的转译,以此为基础打造了多样的区域风景体验和城市节事活动。
三江汇十景除此之外,还对绿心公园各个部分的进行了详细设计。东江嘴的详细设计地段为:编织生态活力线的袁浦三江高架公园,存在场地记忆的滨江桩基公园,注重未来康养景观的东江嘴未来森林公园。长安沙重点设计区域为:分布鸟类的三江汇生境天堂岛,用于生态文明展示的长安沙自然教育体验园。义桥的重点设计区域为:构建区域水系和多样公共体验的义桥江嘴湿地公园,多孔义桥未来农业园。
1.袁浦三江高架公园修复高架下层生境、林带,采用车行涵洞、生态涵洞、密林生境、灌丛生境、水域生境等策略,营造复合生境。高架公园上方构建艺术展场、体育运动、江上森林等连续多样的线性公共生活长廊。
2.滨江桩基公园保留历史沿革与场地记忆,改造原有工业遗址,激发场地记忆,采取点线面三层次要素塑造景观结构,建成文化博览园区。
3.东江嘴未来森林公园利用退堤与现有地形塑造景观,为亚健康人群提供全方位的康养服务,打造公园康养体系。
4.三江汇生境天堂岛基于淹没和洼地分析,开辟洪道,结合鸟类生物适宜性评价以低干预介入生境,在减少干扰的同时满足游览、观测、科普等功能。
5.长安沙教育体验园延续总体规划中的环岛绿道、科普体验廊道,结合自然基地营造丰富多样的体验性景观,联系并活化原住区,打造长安沙生态文明展示门户。
6.义桥江嘴湿地公园根据现状高程设计泄洪水道,对高敏感区域实现退耕还滩,退鱼还湿的生态化改造,提高生态安全系数。
7.多孔义桥未来农业园构建集生态水网、田园旅游、产业示范、智慧农业与绿色人居于一体的未来农业公园,创造当地特色游憩体验,实现未来化可持续。张璐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两校同学都做了许多工作,都有比较完整的前期调研成果,对现状的理解也比较深入。规划的布局相对合理,对蓝绿系统的保护都做的都比较出色,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