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消费杨伟
随着3月6日青岛啤酒披露年业绩快报,中国啤酒三巨头终于交出了自己在关键之年的成绩单。
青岛啤酒业绩增长超过18%,华润啤酒因产品结构调整和资产减值减少,净利润增长超过50%,百威亚太延续了港股上市之后的业绩疲软,去年业绩缩水超过4成。
经历了年-年的调整后,啤酒行业的这一波回暖,正是在为中国市场的决战造势。谁能成为啤酒界的茅台?悬念将在未来的几年揭晓。
中国啤酒行业高端化的走向逐渐清晰,补齐国际市场短板后,啤酒市场的新一轮世界大战,或将从这里打响。
百威失落
谁也没想到,啤酒市场的反转,来得如此之快。
去年这个时候,行业内风声鹤唳。大家都担心,刚刚抬头的啤酒行情,就这样被黑天鹅打压下去。
毕竟,啤酒比白酒、红酒、*酒的消费属性都更浓,即饮和夜场两大场景缺失,直接让市场陷入短暂的急冻期。
仅仅半年时间,各大厂商用财报宣告了年Q3大捷,就连平时没什么存在感的燕京啤酒(.SZ),也因为业绩突出股价连涨。随后的全年业绩,也是强势回暖一片大好。
3月6日,A股啤酒老大青岛啤酒(.SH)披露业绩快报,去年公司营业收入.60亿元,同比下降0.80%,归母净利润22.01亿元,同比增长18.86%,扣非净利润增幅达到34.79%。
在中国本土啤酒品牌中,青岛啤酒一向因其高端产品出色而盈利能力突出。近年,以奥古特、鸿运当头、经典、纯生啤酒为代表的高端产品,销量增长率远超整体。所以,在这一轮以高端化为主导的行业回暖中,青岛一马当先。
华润啤酒(.HK)同样如此。年公司中高档啤酒销量增长8.8%,导致公司整体平均售价上升了2.8%;年受疫情影响,中高档大盘有所下降,但顶尖的次高端及以上部分,仍然同比增长了2.9%。
公司业绩预告显示,业务提升、减值减少合力之下,年华润啤酒净利润将较上年增长至少50%。
百威亚太(.HK)可能是中国啤酒五强中唯一一家业绩负增长的企业,去年其收入、净利润分别下降了12.4%和42.8%。
公司在年业绩报告中表示,韩国及印度市场的持续下滑抵消了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增长。
但是,百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同样异于行业趋势:在销量下降10.0%及平均单价下降1.1%的双重作用下,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收入下降11.0%,摊销前盈利下降20.1%。
谁可称王?
在经过年-年的行业调整后,啤酒行业的回暖酝酿3年,最终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大放异彩。
此前,中国啤酒行业从多年的群雄混战过渡到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嘉士伯五强争霸的格局。
其中,啤酒三巨头,可谓各有特点。华润雪花早年凭借低价大单品走量,10年前就通过年销量千万吨进入世界啤酒头部阵营,但盈利能力一直是软肋;青岛啤酒在规模上被压制,但中高端更突出,盈利能力较强;百威作为夜场啤酒之王,一度在高端及超高端市场处于垄断地位,赚钱如流水。
三巨头中,到底谁能成为真正的啤酒之王?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百威正在与这个宝座渐行渐远。公司本来在销量和收入上就不占优势,此前依仗的,是旗下百威、科诺娜、福佳等品牌在高端及超高端市场的绝对地位。
随着进口啤酒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以及中国啤酒厂商在高段位市场的发力,百威的优势,正在被瓦解。
几年前,勇闯天涯都算是华润雪花的高价产品了。近年推出的匠心营造、雪花马尔斯绿、黑狮,都在不断突破价格天花板。年收购喜力中国业务,更是向市场传达着高端化的强硬决心,去年上半年,公司推出新品喜力星银。
正如水井坊在这一轮高端白酒行情中掉队一样,百威和嘉士伯在啤酒市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我们只能认为,外资在中国卖不好酒了。
华润啤酒和青岛啤酒,才是最核心的两大种子选手。
说起来,啤酒行业的故事,与白酒还真有那么几分相似。
早年,贵州茅台虽然盈利能力更强,但规模一直被五粮液压制,直到年前后才全面超越。茅台封神之后,五粮液奋起直追,虽仍未成功,两大白酒却是惺惺相惜。
作为一家百年酒企,青岛啤酒年先后在A股和H股上市。尽管华润雪花年才创立,但背靠华润大肆收购,不到10年就确立行业老大的地位。
如今,华润雪花一边在全国市场领跑、一边调整产品结构补短板,青岛啤酒则是立足华北、继续深化高端优势。
就像茅台和五粮液很少将对方视为竞争对手,因产品差异和势力范围的分割,华润雪花和青岛啤酒虽然竞争不可避免,但从未短兵相接、剑拔弩张。
他们共同把矛头对准了层次更高的百威和嘉士伯,以及身后的各色追赶者。
大鱼吃大鱼
决战前夜,变数仍然存在。
近几年的啤酒行业回暖,以高端化为主题,去产能便成为附带品。其中,动作最大的,便是行业老大华润啤酒。
华润啤酒早年依靠疯狂并购崛起,各大地方啤酒品牌改旗易帜拱卫雪花,也埋下了产能落后与过剩的隐患。
公司年、年、年上半年分别关闭啤酒厂13家、7家、2家。公司年底的员工总数为人,到年6月底降至人。
去产能带来了巨额的资产减值和裁员补偿,近年一度达到10亿元级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盈利,却从长远上减轻了企业的负担,给未来几年的业绩增长埋下了伏笔。
华润啤酒能否挺住转型阵痛一劳永逸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啤酒行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其他厂商是否要如法炮制?这是长痛or短痛的选择。
青岛啤酒近几年的变化,在于多元化,不仅亲自下场做起了网红品类气泡水,还收购了雀巢的纯净水业务,启动第二赛道。也许在年报中,便会将水业务单列。
行业深耕与多元化之外,行业最大的变数,仍然是整合。只不过,现阶段的行业整合,从大鱼吃小鱼,变成了大鱼吃大鱼。
青岛啤酒的二股东,从百威啤酒当时的母公司安海斯-布希,到日本最大的啤酒企业朝日,再到复星投资,去年以来复星减持,风云再起;燕京啤酒一直是惠泉啤酒的第一大股东,百威英博作为二股东与珠江啤酒(.SZ)颇多互动,喜力甚至直接将中国业务卖给华润啤酒;去年,嘉士伯终于下定决心将其大部分中国业务注入重庆啤酒(.SH),今年将是业务整合的关键之年……
谁也不知道下一场改变行业格局的整合会发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