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在消费市场上的迅速下滑,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啤酒消费习惯的改变,从豪饮逐步向追求品质过度,供给继续放量无法获得有效地需求承接;(2)替代性饮品推陈出新,近年来预调鸡尾酒的兴起、以及酒精替代饮料的创新不断加速,对部分啤酒消费产生分流;(3)酒驾和醉驾的定罪,对大众消费的啤酒影响较大。
目前,我国啤酒市场主要品牌为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以及嘉士伯,5大品牌合计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行业集中度较高。5大品牌以外的中小品牌瓜分剩下近30%的市场份额。
同时,品牌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割据特征,行业龙头企业均雄踞一方。例如华润啤酒在四川、辽宁和安徽等市场市占率均达到60%以上;青啤在山东、陕西;百威在福建和黑龙江;燕京在北京、内蒙和广西;嘉士伯在*、宁夏、重庆、云南等。
啤酒属于大众消费品,口味差异小且多豪饮,销量受季节影响大,一般二三季度或者重大体育盛会销量大,高端化难行(从行业初期众多国际啤酒企业纷纷败北可知)。
同时,啤酒的销售半径小(保质期短+回瓶运输成本高所致),产品主要为本地产本地销,因此扩张一直伴随着区域性并购完成,企业成长一般是通过并购扩大各区域市场地位和份额从而提升企业的能力。
比如,华润啤酒历史上几次大的并购分别是,年,收购大连棒棰岛啤酒,确立辽宁市场龙头地位;年,收购西湖啤酒45%股权及在年对西湖啤酒实现全资控股;年,收购金威啤酒,跻身广东主流啤酒厂商。年,公司收购SABMiller持有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49%股权,从而实现全资控股华润雪花。
啤酒行业的门槛比较低,造成整个行业竞争格局一般。好在,年前后,主流品牌替代地方品牌逐渐完成,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基本完形成多寡头市场。最好的竞争就是没有竞争:垄断;再差一点就是双寡头竞争,像空调行业的格力和美的;再往后就是多寡头,最差的是百花齐放没有龙头企业的竞争。
未来的赢利点在哪?
结构升级+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增值税下调。
一般来说,影响消费者购买啤酒的主要因素口味、品牌知名度、价格、广告、促销等。口味已经成为大多数消费者购买啤酒的首要考虑因素,比率高达87.2%。其次是品牌知名度,占57.9%。再次是价格,占46.4%,而广告促销等因素对消费者影响较小,分别占比13.5%和6.6%。
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偏好的变化,我国高端淡啤的销售额,在年已经占到总销售额的50%以上,而经济型淡啤的销售额,从年的近8成下降至4成左右,行业逐步进入“高端替代低端”阶段。
经过过去二十年行业的兼并整合,目前行业头部前5的份额已超过75%,但与全球主要啤酒市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前3≥70%)。
全球啤酒市场较常见的格局是双寡头式,但目前行业前三名华润/青岛/百威份额分别为27%/18%/17%仍未拉开明显差距,未来仍有进一步集中的可能,行业内整合已由过去的大吃小演变为大吃大(13年华润53亿收购金威,嘉士伯控股重啤;14年百威分别以38亿元和16亿收购吉林金士百和江苏大富豪),目前产能20万吨以上的较大型酒企还有河南金星/杭州千岛湖/云南澜沧江/河北蓝贝。
年底至年一季度以来,受益于餐饮行业增速回升及春节期间气温偏暖,啤酒行业淡季不淡,Q1行业产量增长3%,有回春迹象。
另外,对于啤酒股业绩上涨的原因,今年增值税率下调,少缴纳的增值税都会转化成利润,对业绩的贡献比较大。
整体来看,啤酒行业的竞争格局没有空调行业或者垄断行业那么良性,销量的集中爆发也不太可能,目前只能通过关停亏损工厂,减税等被动方法降低成本,巨头之间的竞争仍在继续,很明确的利润增长点还没出现。上市公司中,处在头部队列的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珠江啤酒,机会可能会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