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到来,冰镇的啤酒又成为人们餐桌上必点的饮料。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啤酒产量为.53亿升,同比增1.1%;消费量约占全球四分之一,高居第一。庞大的市场需求,孕育出众多知名品牌。
从业绩来看,华润雪花啤酒、青岛啤酒、珠江啤酒和重庆啤酒的表现可圈可点。去年,这四家企业的净利润分别为13.12亿元、18.5亿元、4.97亿元、6.57亿元,增速都在30%以上。销量分别为.4万千升、万千升、.79万千升、94.35万千升。
相比之下,成立40年的燕京啤酒正渐渐陷入中年危机。去年实现营收.68亿元,同比微增1.1%,排名第三;净利润提升27.76%至2.3亿元,在五大品牌中直接垫底。啤酒销量万千升,同比下降2.8%。
国内啤酒行业有所谓的“四大天王”,北燕京、南珠江、西重啤、东青岛。巅峰时的燕京,在北京市场上占有率高达85%。世界最大饮料设备制造商德国克朗斯公司总裁宫喜德造访企业时,曾称赞道:“燕京的发展是个奇迹,用仅仅20年的时间就跨越了世界发达国家啤酒企业年走过的路。”
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北京市场上,只有五星和北京两个牌子,而且每天生产的啤酒只够卖两三个小时,远远供不应求。在人们的强烈呼吁下,顺义啤酒厂(燕京啤酒的前身)正式破土动工。经过多方努力,这个位于郊区的小厂,投产两年产量就达到2万吨。
随着市场逐步开放,啤酒行业迎来井喷式发展,全国一下子涌出家啤酒厂。激烈的竞争压力,迫使燕京积极求变。他们组织车队,每天给北京城区的经销商送货上门。与此同时,工厂业务员走进大街小巷,四处开辟个体批发网点。他们甚至配置了辆平板三轮车,让小商小贩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吆喝着卖。彼时,“家家喝燕京”成了北京第九景。
当竞争对手还在紧盯着高档宾馆、饭店时,他们靠着“胡同策略”走进寻常百姓家,实现飞速发展,90年代末,成为国内第一个突破万吨产量的啤酒企业。不到20年的时间,燕京就从一个小酒厂,一跃成为大型啤酒集团。
接下来,行业进入了跑马圈地收购阶段,燕京自然不甘落后。先是收购雪鹿啤酒厂,占领了内蒙古的啤酒市场;随后又拿下桂林漓泉、惠泉,在广西、福建站稳了脚跟。不过七年前,他们志在必得准备收购金威啤酒(在深圳曾经几乎垄断六七成市场),结果却被华润“截胡”,而这也成为企业发展的转折点。
时至今日,燕京仍定位在北京、内蒙古、广西、福建等区域市场。随着国内市场被瓜分完毕,想要逆势扩张谈何不易,自身的地盘又在被其他巨头蚕食。燕京啤酒销量连续6年出现下滑,从巅峰时的.11万千升下降到万千升。虽然依旧位居第三,但与前面的差距越拉越大。
当然,燕京也在积极做出改变。去年就陆续推出燕京U8、燕京7日鲜、燕京八景文创产品等中高端个性化新品,同时推出瓶装定制服务,扩大了个性化中高端产品供给,进一步丰富产品结构。今年又签下新生代明星王一博作为代言人,完成了品牌向年轻化转型的处女秀。
结语
作为唯一一家没有引入过外资的巨头上市啤酒企业,燕京啤酒依旧是响当当的民族品牌,未来仍值得期待。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显示,它以.97亿元的成绩位列第4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