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顾雨霏
白酒行业监管趋于严格、葡萄酒市场出现恢复性增长、啤酒市场开启新一轮大洗牌……回眸年,逐渐摆脱了疫情影响的中国酒业不断演变,机会和挑战并存。为探寻酒业未来发展趋势,展望酒业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本报立足年中国酒业的关键事件,分品类进行梳理回顾。
布局高端市场
年,啤酒高端化彻底摆脱了喊口号。
华润雪花啤酒推出超高端啤酒新品“醴”,两瓶装礼盒价元,吹响了啤酒高端化的集结号;青岛啤酒将在年春节前上市一款超高端啤酒;完成了重大资产重组的重庆啤酒在高端化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前三季度高端产品营收同比增长53.9%,收入占比由年同期的29%提升至36%。此外,燕京啤酒、珠江啤酒也都提出了调结构、提效益的战略目标。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啤酒企业纷纷进行高端化布局,以实现进一步发展。预计未来3—5年,啤酒产品高端化比例将达到15%—20%。
年被业内看作是啤酒行业高端化元年,虽然啤酒产量进入缓慢增长期,但效益增长却在大踏步前进。中国酒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完成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增长近8%;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长24%。
伴随着消费多元化、渠道多元化、供需多元化的市场发展,啤酒企业的竞争策略逐渐从价格博弈、以价换量的跑马圈地模式转换为通过产品结构升级改善盈利能力。中国啤酒行业高端化进一步加速,“好产品+好故事”才能掌握话语权成为业界共识,扩充品牌矩阵、全面覆盖中高端产品线、发展有实力的经销商、完善营销方式及细节等成为啤酒企业谋求稳定健康发展的发力点。
精酿规模化初现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国内啤酒市场呈高端化发展态势,精酿啤酒的走红便是典型代表。
年,各路资本竞相入局使得精酿啤酒赛道分外火热:9月,“太空精酿”宣布获得万元天使轮融资,这距离它成立不过才3个月;7月,精酿啤酒品牌“怂人胆”获得了来自六神磊磊的个人投资,该公司于年曾获得百万级天使轮投资;3月,元气森林宣布成为精酿啤酒品牌“碧山村”的第三大股东;2月,同样卖精酿啤酒的连锁酒馆海伦司宣布获得万美元的首轮融资,投资方为黑蚁资本、中金公司。
数据显示,年我国有精酿啤酒企业近家,到了年已经增长到了0家,仅在年1—6月,精酿啤酒企业就新增了家。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加入,精酿啤酒规模化初现。年5月,中国酒业协会工坊啤酒委员会成立,将致力于完善工坊啤酒标准体系,促进工坊啤酒朝着规范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精酿啤酒赛道火热,但当前看来,其仍然算是一个小众品类。目前,中国啤酒市场规模达亿元,约有3亿工业啤酒消费者。而中国精酿啤酒市场规模在年时为亿元,预计到年将达到亿元,仍然相对小众。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啤酒高端化的浪潮下,精酿啤酒正成为一个突破口。走过萌芽期的精酿啤酒已进入发展期,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市场潜力巨大,但也面临一些障碍待突破。精酿啤酒品牌一方面需要持续做好消费者教育,强化消费者认知,争夺新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产品研发,生产出更多契合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产品。此外,在啤酒行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精酿啤酒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以防止鱼龙混杂降低消费者信心。
无醇啤酒团标出台
年下半年,无醇精酿啤酒品牌“新零”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高瓴创投领投、沧澜资本跟投,这一消息让无醇啤酒进入大众视野。
年10月,由中国酒业协会团体标准审查委员会归口,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起草,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百威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嘉士伯(中国)啤酒工贸有限公司、广州南沙珠江啤酒有限公司共同参与制定的《无醇啤酒》团体标准发布,并于年11月30日起实施。该项标准在GB/T《啤酒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对无醇啤酒的分类、要求、分析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无醇啤酒的关键指标有了明确规范。
无醇啤酒虽然不是新品类,但在我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发展空间看似很大,实则路程遥远。对于无醇啤酒在中国的潜力,业内有人认为其不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观念和消费趋势,前景不大;也有人认为随着中国啤酒市场的成熟,啤酒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越加明显,无醇啤酒前途光明。
无醇啤酒与普通啤酒较为相似,但是一般来说,无醇啤酒的口感和风味都不及普通啤酒,因为无醇啤酒通常具有传统啤酒中的麦香,但缺少传统啤酒中的果香或酯香。目前,无醇啤酒在细分场景上尚未明确,很多品牌多在强调无醇啤酒带来的新鲜体验感,在场景教育方面有所缺失。未来,无醇啤酒的发展需要找准消费群体,以追求新鲜感的年轻人为切入点,建立一个高忠诚度的消费群体,从而促进品牌的建立和拓展;进行场景教育,比如工作日的轻社交场合和家庭聚餐健康饮酒场合;依托团体标准,注重产品品质的提升。
加速低碳零碳发展
年被称为碳中和元年。这一年,啤酒行业加速向低碳发展,啤酒企业纷纷绘制减碳路线图。
青岛啤酒厂、青岛啤酒三厂、青岛啤酒四厂分别与邻近污水处理公司签订生产废水约定间接排放限值合作协议,啤酒废液将为污水处理厂补充碳源;广东省广州市生态环境局网站公示的广州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拟评结果显示,珠江啤酒旗下3家企业获得“环保诚信企业”(绿牌企业)称号,为广州绿色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百威宣布其在中国的第一家啤酒工厂——武汉工厂已成为百威全球首家碳中和工厂……啤酒企业为环保减碳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
如今,啤酒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正在走上快车道,企业要重视技术研发,从供应链上下游寻求低碳和循环经济的不断突破,在工艺准则内,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在包装材料使用上不断创新,探索轻量瓶的使用,实现减量化并提高回收瓶的使用率。同时,带动员工、供应商,共同追求可持续、有质量的发展。作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主力*,啤酒企业积极改进绿色生产方式,对未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及布局,引领啤酒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啤酒“涨”声不断
年的啤酒涨价潮格外引人注目。5月,百威打响了这一年啤酒涨价的第一枪,涉及旗下多个品牌。7月,华润啤酒勇闯天涯系列产品出厂价每箱价格上涨约4元,提价幅度在10%左右。9月,重庆啤酒调整疆外大乌苏价格,每箱上涨6元,提价幅度约10%。
探究涨价原因,原辅料成本上涨是主导因素。数据显示,受全球疫情、货运紧张以及经济货币的影响,上游原材料均突破新高。截至年10月,大麦较年年初上涨20.82%;截至11月,玻璃、瓦楞纸、铝合金相比年年初分别上涨12.52%、35.79%以及41.50%。由于原材料在啤酒成本中占比高,上游涨价使得啤酒企业毛利率承压较大。
由于啤酒零售价较低,包材成本的增加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啤酒行业受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压力越发凸显。此外,随着啤酒市场已触及天花板,增量空间受限,布局高端市场已经成为国内啤酒企业的共识,产品价格自然随之提升。
由此来看,酒类产品价格上涨,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动需求。套用营销领域“不涨价无发展”的说法,啤酒企业有了利润空间,才能在品质上交出令消费者满意的答卷。涨价背后,反映的是酒类市场整体消费水平以及消费产品结构的提升。啤酒高端化的盈利驱动逻辑已被市场认可,可以预见,年啤酒企业将继续加码高端市场,高端品牌建立速度也将加快。从供给端来看,啤酒行业竞争局面稳定,酒企有较大提价空间,利好仍将持续。
花式跨界纷呈
年,啤酒跨界最受瞩目的要数华润啤酒和景芝酒业这场“联姻”。11月,随着景芝白酒股权发生变更,自8月起便频频引得业内人士注目的华润啤酒收购景芝白酒案终于落槌。白酒产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与啤酒产品的淡旺季互补。
百威则通过英特布鲁中国公司完成了对新酒饮品牌“兰舟”的投资,后者曾因推出第一部“微醺剧本杀”——《兰舟夜宴》而受到行业
除了跨界其他酒类,啤酒企业对酒圈以外的世界也热爱有加。
珠江啤酒与PAIXCOFFEE跨界合作,结合8家PAIX线下门店,开展了为期10天的快闪店活动,打造联名款“咖啡世涛”精酿啤酒产品。重庆啤酒在重庆开出首家火锅旗舰店“酒厂火锅”,利用“火锅+酒”的搭配制造出差异化,又迎合了在年轻人中盛行的“微醺”趋势。
花式跨界的背后,是啤酒赛道存在的种种难题。
销量及产量的逐年下降、原材料上涨、主力消费流失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啤酒行业。无论是成本压力下的涨价,还是存量竞争下的高端化破局,底层逻辑都是啤酒企业的利润争夺战。比起简单粗暴地在价格上动手脚,啤酒行业跨界寻求多元化也是打造业绩新增长极的思路。如今的啤酒行业已经基本实现高速扩容,市场也进入细分存量的争夺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酒企开始思考多元化布局,以期提高市场占有率。跨界背后的逻辑是啤酒巨头可以通过拓展产品类别,进而加速业绩的增长。但需要注意的是,花式跨界也将给企业资金、营销能力带来巨大考验。
沉浸式体验受欢迎
爱啤士精酿啤酒斥资3亿元建成了沉浸式体验酒厂,酒厂里展示啤酒的历史、产品、原料,通过大大的玻璃窗,消费者可以看到每一瓶精酿啤酒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也可以进入车间,品尝刚刚生产的新鲜啤酒;青岛啤酒推出TSINGTAO冰雪主题酒吧,为冰雪爱好者打造了一个专属体验空间,消费者在冰雪氛围满满的酒吧里,既能品尝到冰力十足的啤酒,又能品鉴到充满创意的菜肴,尽享冬奥冰雪新体验……年,为消费者带来沉浸式体验成为众多啤酒企业创新营销、打造品牌的发力点。
在消费升级大趋势下,啤酒行业需要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打造多元化、个性化、市场化的品牌,推行定制化、群体化的营销模式。为此,啤酒企业纷纷加大品牌传播与渠道创新力度,沉浸式、互动式的场景打造便是举措之一。沉浸式体验可以为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互动式、体验式的感受,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场景化、便捷化、高端化等多层次需求,从而加强消费者与产品、品牌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品牌的黏性和裂变,带动的不仅仅是品牌知名度、好感度、销量的飞升,更是其在整个啤酒市场上品牌竞争力的提升。